创新案例 | 京东物流转型如何成功为京东集团增长飞轮加速?

01. 以亚马逊为例,看增长飞轮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的重大价值
飞轮效应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商业概念。它的意思是,就像一个静止的飞轮一开始很难转动,需要很大的力气,但每转一圈都会慢慢变得更容易。当它转动越来越快时,它的重量和动力会协同作用,让它自动转动而不需要更多的力气,而且它会一直转动下去。这种效应可以应用于许多方面,尤其是在创业和企业运营中,帮助公司建立稳定的成功,实现长期增长。
如何让这个“飞轮”运转起来,以实现长远的成功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国外,亚马逊公司正是利用飞轮效应实现了他们的成功,而这也是他们的真正秘诀所在。
亚马逊增长飞轮无论单一业务部门的原始增长模式是什么,美国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都坚定了不计成本投资于客户体验的信念。通过提供广泛的产品选择、有竞争力的价格和及时的交货,亚马逊与客户建立了难以打破的纽带。这种服务水平在开始时确实需要大量投资,但随着新用户的涌入,新的供应商被吸引进来,产品选择范围扩大,成本降低。用户激增导致成本下降,折扣使亚马逊的服务更具竞争力。这建立了一个“增长飞轮”,使亚马逊持续健康发展。
京东也有类似的飞轮打造过程。
02. 京东早期,通过自营商城与自建物流形成用户体验飞轮
由于平台和云服务的相似性,许多人认为阿里相当于中国的亚马逊。然而,亚马逊模式的延伸远不止于表面。在提供大量产品、有竞争力的价格和卓越的客户服务方面,京东拥有与亚马逊最接近的商业模式。“飞轮”这个词也时常见诸于京东内部战略文件。京东在长期效应的大力投入,在提升客户服务上不计成本,一度让外界无法理解。
京东沿袭并创新了亚马逊的“飞轮效应”当时,京东的自营商品业务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为了增强其竞争力,有两个主要因素在起作用:“价格”和“质量”。后者包括产品质量和更广泛的产品类别。此外,快速交货和可靠的客户服务至关重要。因此,京东品类的拓展和网络的发展意义重大。
03. 增长飞轮2.0:物流业务社会化以打造平台型的正向循环
2016年起,京东加快了物流业务社会化的脚步,其原因不难理解:
(一)从发展角度看,京东自2014年上市以来增速飞快,但是从2016年开始,增速已经逐渐放缓,那一年京东的营收增速首次跌破了50%。如果不开放,局限于京东集团内部的京东物流,发展空间只会越来越窄。
(二)从外部竞争环境看,2016年3月,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完成了首轮超百亿元融资,同月,菜鸟联合通达系等快递企业成立了菜鸟联盟;与此同时,通达系以及顺丰陆续登陆资本市场,也在间接加速京东物流对外开放。
(三)从成本角度看,京东因为巨大的物流投入,已经连续亏损了很多年,只有把物流对外开放,增加订单量,才能分摊仓储成本。京东集团首席战略官廖建文说:”当你还是集团的一个物流部门时,它是一个成本中心,它没办法变成一个利润中心。”
(四)从集团战略角度看,京东目前正处在一个大的转型周期——从一个电商零售公司向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服务公司转型。京东的物流、金融、云等核心能力都要在集团转型的大背景下对外开放。
京东平台型增长飞轮2016年7月,京东迅速调整组织架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同年11月,京东物流作为独立品牌正式进入市场。 2017年4月,京东物流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公司对外开放,成立了京东物流集团,由王振辉担任CEO。通过内部成熟的物流能力的对外开放,从此极大提升了京东商城上对品牌商家的服务的同时,也提升了集团整体的资源利用效率。
第一点是整体流通成本极大降低。这取决于规模经济和资源重复使用,达成的效果是对整个供应链所有主体的反哺。通过高效的配送速度、 卓越的服务体验,京东物流积累了广泛的口碑好评,行业认可度得到提高。2021 年外部 客户收入 591 亿元,同比增长 73%(京东集团收入增长 16%),占比 57%。
一定范围内,参与主体越多,供应链设施和资源这种资产的复用程度越高,自然就摊薄了单位成本,并且可以靠开放收益来抵补成本。自2016年京东宣布开放物流以来,就一直在着力降低供应链费用率,仓储、运力、甚至人员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协议关系为行业所用。
第二点是供应链的反向信息传递更有效。传统的供应链模式是“推式链路”,即生产决定了消费,上游厂商能够集约化生产,但缺点也很明显,在消费者需求动态变化的今天,上游厂商很难保证产品均可迎合消费者的偏好。
利用大数据技术,京东发现用户对冰箱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用户不再搜索大容量和能源效率等传统上令人向往的功能,而是搜索“高端”和“更好的食物保存”等术语。基于此,美的研发了果润维C冰箱,减缓果蔬新陈代谢,达到极佳的保鲜效果。尽管它的价格是其他冰箱的两倍,但需求的增加证明了它的成功。这个故事是一个完美的例子,说明“拉链接”供应链模型如何比传统的“推链接”模型更有效。
(三)卖家增多,品类丰富度提高,与购买频次形成飞轮闭环
物 流基础设施分别服务于用户和商家,提升了买卖双方的体验,卖家的绩效显着提高。此外,不断推出新品类和品牌也鼓励京东探索不同的增长途径。京东消费与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京东商品品类增长83%,其中40%归功于新品牌的引入。生鲜食品和食品饮料位居产品数量增长最快的品类榜首。平台上发布的新产品数量在去年翻了一番多,而这些新产品的购买力是人群总数的两倍。有鉴于此,京东已成为新产品的主要目的地,品类的扩展为平台的长期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