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匡文波|读书笔记

chentu
chentu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 浏览

新媒体:新媒体即借助计算机或者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数字化,互动性是其本质特征,其外延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作为高科技的产物,新媒体给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点,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方向)

本书框架:第一单元 新媒体理论基础:

新媒体导论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第二单元 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

新媒体的类型

WEB 1.0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

博客

社交网站

视屏网站

第三单元 新媒体管理:

新媒体的宏观管理

新媒体的微观经营

新媒体中的著作权保护

第四单元 新媒体的未来,移动信息传播:

手机媒体

手机之外的移动信息传播

第一单元 新媒体理论基础

第1章 新媒体导论

“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互动性。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特征。(并非新出现的媒体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体,由于它们缺乏一些特征,如楼宇电视【缺乏互动性】,车载移动电视【在发达国家早已出现】,数字电视【缺乏互动性】,都只能被称为新出现的传统媒体。)

新媒体 : 网络媒体 搜索引擎

数字电视

网络报纸,网络期刊

各类网站

门户网站

社交网站

新闻网站

电子商务网站

视屏网站

网络社区

博客,播客,微博

其他

手机媒体 短信

手机报纸,手机期刊

手机图书

手机电视

手机微博

未来的互动式数字电视

新媒体的优势:

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传播的介质是比特BIT而非原 子,所以这种传播就具备了快捷,方便和高保真等优点)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新媒体用于存储数字信息的是硬盘,容量大的优势体现在它的专题报道和数据库中)

3,检索便捷 (凡是互联网中存储的数据,网民只要动动手指,便可以从搜索引擎各类数据库中迅捷而获取所需的信息)

4,低成本全球传播(新媒体突破地域,没有疆界,而且跨国成本低廉)

5,多媒体传播 (新媒体是一种多媒体的传播,它可借助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来进行传播活动)

6,超文本 (新媒体改变了信息组合方式,它的魅力在于将分布于全世界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以超链接的方式组织到一起,用户只连接到一个网页,在链接字上用鼠标一点,就可以访问相关的其他网页)

7,互动性 (新媒体既可以逆向传播,也可以双向传播,甚至多向)

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

一 改变现有传播格局

1,形成新的交流环境(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缩小,全球化传播更 加畅通了)

2,新媒体生态更加复杂了 (传播主题多元,受众分化更加明显,舆论引导难度更大)

3,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 (个人媒体有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4,受众分化更加明显 (新媒体更多体现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人兴趣,个人需求,是完全个性化的传播平台)

二 冲击舆论调控机制

1,对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的冲击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及时,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形成了“无所不在”与“5A”的网络环境)

2,冲击信息传播秩序 (伴随新媒体的舆论化发展,一些捕风捉影的流言,谣言迅速扩散,垃圾信息无孔不入,搅乱了信息传播秩序)

3,冲击媒体发展环境 (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把关人”缺失和“把关机制”失效,影响了新媒体公信力的建构)

三 纸质媒体走向消亡

第2章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第1节 新媒体给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

一 新媒体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性

新媒体具有人际传播的互动性,用户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在使用新媒体时,用户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新媒体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二 新媒体中的议程设置

在新媒体中,用户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从网络中拉出信息,原来关于大众媒介对受众产生“议程设置”这一客观效果的理论将受到一定挑战。但“议程设置”在新媒体中依然存在,只是难度加大,有效性降低了。 新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强调,进行议程设置的常用手法主要分为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直接手段(详细报道,快速跟踪,新闻排序)间接手段(如通过电子邮件或者BBS或者进入聊天室与受众在内部形成意见交流,扶植意见领袖)

在网络中进行议程设置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

1,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

2,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

三 社会控制的弱化

电子新媒体信息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信息受传者的数量的海量性,要想全面控制新媒体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新媒体中,社会舆论将更加分散,数字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性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发表于个性的发展,所以相对来说,传统的从众心理可能会表现得较弱。

四 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

在新媒体中,用户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新闻传播者与接受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而且新媒体改变了受众的地位与角色。用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这些特殊性决定了这个群体接收新闻信息的一些特殊规律。

五 新媒体对新闻价值及其实现产生的影响

真实性上需要具体问题集体分析;新鲜性是上,同一条新闻在网络上发表,时效性会更充分体现;趣味性上,一条新闻通过新媒体传播,趣味增加。在接近性上,显著性与重要性方面,互联网的影响还不够明显。

第二节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1. 创新扩散理论模型

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总是借助一定的社会网络进行的,在创新向社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但在说服人们接受和使用创新方面,人际交流则显得更加直接有效。因此,创新推广的最佳途径是将信息技术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2. 技术接纳模型

按照ATM模型,用户使用新媒体的行为意向受到其态度,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的共同影响。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的行为喜欢或者反感的程度,有用性感知是指个体相信使用一个特定系统能提高其工作绩效的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参与意向,易用性感知是指个体相信使用特定系统能够省力的程度,它通过有用性感知来拿影响行为意向。

3.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PB)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主要要素:

1,行为态度 2,主管规范 3,知觉行为控制 4,行为意向 5,实际行为

第三章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一.受众,网络受众和网民

受众,简单来说便是接收信息的人,在传播过程中是信息到达的终点。而在新媒体中,有条件的受众摆脱了被动的地位,成为与从前的新闻传播者一样主动的信息传播参与者。网络受众可定义为新媒体的信息接收者。网民泛指上网者,只有上网者处于单纯的接收网络信息状态时,网民才称之为“网络受众”。目前的受众理论是基于传统媒体产生的,难以合理解释网民现象,从受众角度来看,新媒体具有选择性,主动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这些传统大众传播方式不具备的特点使得原有的受众理论亟待更新。

2. 新媒体的互动性

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媒体的互动性带来受众的主动性,在新媒体活动中的受众性大大加强。媒体与受众形成了双向的交流。

3. 新媒体带来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

新媒体中,受众能够主动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需要的媒介信息,他们积极地使用媒介,而不是被动地听任媒介的摆布。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大众传媒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发送有了双向互动和点对点的特点。

四. 新媒体对受众接近权的使用的突破

网络对实现接近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1,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网络较低的准入门槛为大众发表多样的意见提供园地的同时,也就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

2,网络使个人意见获得有力传播

3,网络使传统媒体的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

五. 新媒体挑战“沉默的螺旋”理论

人们的交往能力随网络技术得到扩展时,人们的交往空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消除孤独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人们往往不是消极地采取从众措施以保护自己,而是积极地在网络中寻找盟友。“沉默的螺旋”理论虽然在新媒体中未完全失效,但是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第2节 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

1,中国网民数量增长分析

中国经济实力增加,上网费用下降

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在不断优化

公众上网更加积极

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在迅速普及

2,世界互联网用户的发展

3,创新扩散理论模型与中国特有的“2000万”现象

根据创新扩散理论与S曲线理论,当一种新产品或服务在其潜在市场中占据10%-25%份额之际,扩散率将急剧上升,中国2000万现象往往会带来“雪崩效应”

第三节 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1. 网民的类型与心理:地域;性别;年纪;支付能力;教育水平

2. 网民的普遍心理分析:1,参与性心理 2,个性化心理 3,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

3. 网民上网目的分析:

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需求相比,网民的新闻信息需求至少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1,信息来源很多,选择余地很大,接收时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很强

2,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受众需要在选择上获得帮助

3,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加强,个人的独立自主性相应增强

4,对传媒的需求增强,需求的个性化程度提高

4. 网民上网动机分析:

1,求知

2,消闲娱乐

3,求名动机

4,求便

5,逃避动机

5. 网民行为特征分析--网民注意力呈现“马太效应”

“ 马太效应”指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

在新媒体领域,马太效应指的是网民虽然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经常访问的网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网站上。

第四章 新媒体的类型

第一节 网络人际传播

一.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通信是一种将电话通信的快速与邮件通信的直观相结合的通信手段。

电子邮件的特点:1,传输速度快 2,非常便捷 3,成本低廉 4,信息多样化 5,有广泛的交流对象 6,比较安全

2. 网上聊天

主体主要是青少年,特点是 匿名性,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第二节 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

网络群体传播是临时松散的非正式群体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活动,如BBS,同学录等

网络组织传播是指正式组织内基于计算机网络传播活动,如 企业内部局域网

一. BBS (电子公告牌)

1,BBS中的人际传播与传统面对面或通信及电话交谈式的人际传播又存在很大区别:

BBS中的人际传播缺乏语境支持

BBS中的人际传播具有公开性

BBS中的人际传播是ID与ID的传播

2,BBS塑造舆论的多元空间

BBS影响议程设置的方式:

在BBS中不同的媒体的议程设置彼此冲突

媒体议程设置受到二级传播的重构

媒体议程设置还受到其他公众议题的影响,网民可以自己制造议题

BBS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舆论空间,特点是BBS是一个自由平台,议题丰富,包罗万象,高度互动,它将新闻信息和发表多元意见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

2. 社交网站(SNS)转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目前社交网络的含义变得很复杂,除了基于计算机终端的SNS,它还包括手机等移动终端所提供的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服务,如包括短信,彩信,飞信等及时通信方式在内的移动互联网功能也在逐步纳入社交网站的范围。

与社交网站密切相连的一个概念是网络社区。它包括BBS,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

3. 正式组织中的网络传播

1,组织内的网络传播

目前正式组织内的网络传播指基于一个企业的TNTRANET平台的传播,它以企业内部网络为基础,以国际统一标准的WWW为界面,提供了良好的用户接口,可使用任何一种WEB浏览器在网络的任一节点方便地得到所需的信息。使用INTRANET作为传播渠道,既可能增加成员交流的热情,也可能削弱传播中的非语言辅助信息,进而影响传播效果。

2,组织外的网络传播

组织外传播根据信息流动的方向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即组织为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

另一种是信息输出活动,比较常见的是通过互联网来宣传组织,这包括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识别系统CIS宣传。

第3节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我国新媒体从1995年以来发展历程:

1酝酿发展阶段(1995-1997)

特点:1,上网媒体数量少,

2,上网媒体一般无独立域名,多借助网络公司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委托网络服务提供商进行制,

3,上网信息一般为单一文字信息,无多媒体信息,

4,不能定时更新信息

5,缺少及时互动功能

6,基本无数据查询功能

7,中国新闻最高管理机构还没有对新媒体在互联网上的运作进行直接管理。

2,加速发展阶段(1997-2000)

特点:1,上网媒体数量明显增加

2,广泛采用独立域名,建设并运行网站

3,尝试使用多媒体信息

4,定时更新,频率加快

5,开发使用网络互动功能,加强与读者联系

6,开发网络动态数据查询功能

7,多版本,多语种,多站点的建立

3,大浪淘沙阶段(2001-2004)

特点:加速发展阶段暴露了盲目发展,网站普遍亏损的问题,大浪淘沙之后的幸存者成为新媒体的主体。

4,用户生成内容阶段(2005-2022)

特点:用户上网目的的娱乐化;WEB2.0的兴起

5,移动互联网阶段(2022--)

3G,4G等新一代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智能手机的普及,UCWEB等技术的流行,彻底打破了移动互联网和有线互联网的界限,新媒体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新阶段。

第4节 WEB 2.0

WEB2.0是以互联网作为跨设备的平台,其应用程序充分发挥平台的内在优势,软件以不断更新的服务方式进行传递,个人用户通过组成群体贡献自己的书籍和服务,同时允许他人的聚合,以达到用户越多,服务越好的目的。

二。WEB2.0的特征

1,微内容(指在网络上至少拥有一个唯一编号或地址的元数据和数据的有限汇集)

2,开放性(架构开放,API开放,鼓励用户参与和贡献,版权开放,更多用户可参与到软件产品的合作研发中)

3,社会性(网络用户参与的社会性和交往的社会性)

三. WEB2.0带来的问题

1,WEB2.0鼓励用户创造内容,给网络舆论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WEB2.0无法实现盈利

3,信息质量问题

4,安全问题

5,版权问题更为严重

6,用户参与度问题

显然WEB2.0无法取代WEB1.0,两者是互为补充的关系。有人认为互联网正在向WEB3.0时代迈进:

特征:

1,继承了WEB2.0的所有特性,尤其是以用户为中心鼓励用户创造内容

2,帮助用户实现他们的劳动价值,WEB3.0将具备更清晰可行的盈利模式

3,某一网站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的相关信息进行互动,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信息进行整合使用。WEB3.0的网民不再受到现有资源累积的限制。

第5章 WEB1.0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

第1节 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

一 ,搜索引擎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信息检索系统。搜索引擎并不是真正搜索互联网,它搜索的实际上是预先整理好的网页索引数据库。它的实现是基于关键词匹配的信息检索机制,目的是帮助人们寻找信息资源。搜索引擎由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和用户接口四个部分组成。一个搜索引擎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索引的质量。搜索引擎的原理可以看做三个部分:从互联网上抓取网页,建立索引数据库,在索引数据库中搜索排序。

二 ,【ROBOT是指一个在网络上检索文件并自动跟踪该文件的超文本结构并循环检索被参照的所有文件的软件】

三,搜素引擎的类型

按查询类型分(分类型搜索引擎,词语型搜索引擎)

按覆盖范围分(通用搜索引擎,专业搜索引擎)

按引擎功能划分(常规搜索引擎,多元搜素引擎)

四,搜素引擎尚待解决的问题

1 . 缺乏检索词汇控制

2·自动标引有局限性

3·缺乏检索专业信息的能力

4. 把关人的缺失

五,互联网信息检索策略

1.基本检索策略:布尔逻辑检索:AND,NOT,OR

2 限定范围:二次检索;时间限定;语言限制

3 智能检索(概念检索):概念检索实现了受控制语言的一部分功能,即同义词,广义词或狭义词

4 字段限制:字段限制指限定词语在文献中出现的部位

5 词语检索:用“”或者用连字符号连接,可限定检索结果中的词语必须以同样的顺序

6 其他:字母大小写;名词检索

六, 检索结果输出

大多数检索遵循以下结果显示原则:

1,词语数目 2,文献部位 3,合度 4,权值

第2节 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新闻网站是指以经营新闻业务为主要生产手段的网站

雅虎:

雅虎是美国著名的互联网门户网站,它起步于搜索引擎。创始人:杨致远。它的股票报价,地图,聊天室,天气预报,体育新闻,黄页等让用户目不暇接,但近年来,面对WEB2.0网站FACEBOOK ,TWITTER,YOUTUBE的冲击让雅虎的发展举步维艰。

新浪:

新浪由王志东创立。与搜狐,网易,腾讯并称为”中国四大门户”

新浪网旗下五大业务主线即提供网络新闻及内容服务的新闻网,提供移动增值服务的新浪无线,提供WEB2.0服务及游戏的新浪互动社区,提供搜索及企业服务的新浪企业服务,以及提供网上购物服务的新浪电子商务,向广大用户提供包括地区性门户网站,移动增值服务,搜索引擎及目录索引,兴趣分类与社区建设型频道,免费及收费邮箱,博客,影音流媒体,分类信息,收费服务,电子商务和企业电子解决方案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

腾讯:

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目前主要的产品有IM软件,网络游戏,门户网站及相关增值产品。

网易:

网易是中国主要的门户网站之一,自1997年6月创立以来,它曾2次被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评选为中国十佳网站之首。目前网易提供网络游戏,电子邮箱,新闻,博客,搜索引擎,论坛,虚拟社区等服务。

主要服务:电子邮件业务是网易公司的重要基础服务。2001年网易退出《大话西游ONLINE》,2002年退出免费即时通讯工具网易泡泡,还有网易手机邮,闪电邮,网易博客,网易相册等。

搜狐:

1996年,张朝阳创办搜狐前身,2000,搜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国际互联网品牌。搜狐所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从媒体资讯,无线增值,互动沟通扩展到产品服务,搜索引擎,网络游戏和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

搜狐的主要业务:

1,搜狗:搜狗输入法;搜狗高速浏览器;搜狗搜索

2,搜狐焦点:搜狐焦点是房地产门户,是搜狐门户矩阵的重要成员

3,17173-中国网游门户:17173是一家服务于游戏玩家和游戏企业的增值资讯服务提供商,是玩家获得游戏资讯,交流沟通的首选网站,也是游戏供应商最信任的宣传平台之一。

4,CHINAREN -年轻生态群的生活交流平台

5,手机搜狐-无线互联网门户

6,新闻频道

7,公益频道

8,财经频道

9,娱乐频道

10,视频频道

第三节 垂直网站

一· 垂直网站是指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或某种特定的需求,提供有关这个领域或需求的全部深度信息和相关服务的网络。

垂直搜索以结构化数据为最小单位,然后将这些数据存储到数据库,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如去重,分类等,最后分词,索引,再以搜索的方式满足用户的需求,整个过程中,数据由非结构化数据抽取成结构化数据,经过深度加工处理以非结构化的方式和结构化的方式返回给用户。

二·中国垂直网站的发展

目前看来,互联网形成了四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以百度,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阿里巴巴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以及以网络游戏和门户网站。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1,单一向多元的扩张

2,门户与搜索的融合

3,大众向分众的渗透

4,WEB1.0向WEB2.0的推进

目前,中国垂直网站的发展趋势:

一·IT类垂直网站近几年持续快速成长(目前广告主的网络营销策略已向精准化方向发展,IT类垂直网站具有能够准确定位用户等独特的媒体能力)

二·房产类垂直网站加搜房网,搜狐焦点等的媒体优势明显

三·中国财经类垂直网站处于快速成长期

四·在线视频类网站为当前最具人气的垂直网站

五·分类信息网站是很多业内人士比较看好的垂直网站(58同城;赶集网)

第4节 电子商务网站

一·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以商务活动为主体,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方式为手段,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所进行的商务活动过程。(广义上指在买卖双方不见面情况下进行商务和贸易活动)

特征:1,普遍性

2,方便性

3,整体性

4,安全性

5,协调性

按交易对象分类,电子商务可以分为: 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B2B)

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B2C)

企业对政府的电子商务(B2G)

消费者对政府的电子商务(C2G)

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C2C)

企业,消费者,代理商三者相互转化 的电子商务(ABC)

二·电子商务的主要类型:

1,网上综合商城

2,垂直商店

3,导购引擎

4,服务型网店

5,团购模式

三·淘宝网:

淘宝网由阿里巴巴集团在2003年5月10日投资创立,目前是亚太地区最大的网络零售商。淘宝网现在的业务跨越C2C,B2C两大部分。

1,网站设计:网站页面设计,客服中心,虚拟社区

2,信用体系:淘宝网的实名认证,利用网络信息共享优势,建立公开透明的信用评价系统

3,交易平台:支付宝

第6章 博客

一·Weblog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简称网络日志

二·博客的特点:

1,博客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自由和开放的,个人的思想和言论在这里可以得到原初的呈现,它提供了一个没有束缚的空间,也提供了主体充分表达自我的可能。

2,博客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网络甚至社会舆论。

3,博客具有共享性,最大限度实现个人资源共享。

4,博客具有互动性,博客以留言的方式进行交流,传者和受者可以实现实时互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者。

5,博客具有大众化的特征,在技术层面上,博客满足“四零”(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条件,将最简单实用的形式免费提供给使用者。

6,博客具有娱乐性,博客同时具备记者,编辑和出版者三种身份。

7,博客具有草根性,无论在技术,形式还是在商业模式上,它都平淡无奇。

8,博客具有感性化的特点,写作源于内心的冲动,是一种体验式写作,作者在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翱翔。

三·博客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博客的;零门槛,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随意地参与到新闻生产中,虽然博客无法与大众传媒相比。但是,他们作为新闻信息的补充来源,作为新闻信息的加工者,整合者以及解读者,已经越来越显现出新闻生产环节中的独特价值,这就使得草根博客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不受把关人的限制。因此,有人提出“市民新闻学”或者“公民新闻学”的概念。

四·博客存在的问题

博客给传统道德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其虚拟性弱化了道德规范,信息多元化导致道德信念的迷失,匿名性导致了道德人格异化。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博客任然无法替代传统主流媒体:

1,博客任然需要传统主流媒体(许多博客,内容并非原创,而是把传统媒体消息转发)

2,博客不具备新闻专业性,不是真正的新闻媒体和记者。

3,受众面仍有局限。

第二节 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简短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一·第一家提供移动社交网站和微博服务的公司创建于2022年的美国公司TWITTER

二·微博的优势:

1,简单易用 2,主动性强 3,及时性强 4,发布平台开放与多样性

三·微博对新闻行业的影响:

1,微博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

2,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大新闻事件发展

3,微博是媒介组织传播产品的新方式:热门话题,群落

4,微博与媒介组织的网络口碑营销:微博投票,调查工具

5,微博在媒介组织内的应用:情感交流,展示多彩生活

四·关于微博的冷思考

1·发布信息随意性强,真实性没有保障

2·微博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

3·微博已经成为商业炒作的工具

4·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

5·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

6·面临管理的困境

第7章 社交网站

第1节 社交网络的概念 ,特点 及其发展

社交网站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服务,它可以让用户在特定的网络系统中构建一个公开的或者半公开的形象,用户还可以在上面列出自己的各种联系人,彼此进行交流互动。

1,第一个社交网站:SIXDEGREES ,从互联网的大气候看,它生不逢时,尽管涌进‘信息高速公路”的网民很多,但上网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常态”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以致一些用户注册后,没有在网上找到周围朋友而放弃使用SIXDEGREES.

2,社交网站发展的两波浪潮(1997-2001,2001---)

3,一些社交网站的扩展式发展

4,现今全球社交网站概况:全球范围内,注册用户数在1亿以上有5个

Facebook,Myspace ,Qzone,Habbo

5,中国的社交网站:SNS网站

第2节 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

一·六度分隔理论与社交网站(大多数在社交网站既有社会关系在网络上的延伸,维护和持续)。

二·社交网站与自我中心的彰显 (个人主页或成为社交网站上展示自我的重要手段,人们摆脱客观事件的束缚,个体在自己的页面中都有较大程度的自我操控能力,决定着什么被展现,如何展现)。

三·社交网站与现实人际传播的回归(社交网站鼓励实名制,在这个意义上,它实现虚拟网络世界向真实世界的回归)。

四·社交网站促进人际关系的建构,维系以及良性发展。

五·社交网站与个体的边界管理 (“边界”指在思想和情感上是否愿意和他人共享的界限,或者可以理解或私密生活和非私密性事物之间的界限。保持一个封闭的界限可以带来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多的安全感,而开放的边界会导致更为亲密的关系和更多的共享信息。通过对世界的管理,建立起更加宽泛的关系网络,传播效果上会更好)。

六·社交网站与名人

第3节 社交网站带来的一些问题

1·虚假身份对社交网站造成困扰(一些人造假身份,假冒名人,通过社交网站达到各种目的)

2·隐私(无论社交网站运营商还是应用程序开发商,若对收集来的用户资料不能妥善,依法处置,很容易使用户的隐私遭到不法利用)

3·角色冲突(指当一个人扮演角色或同时扮演好几个不同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而发生矛盾和冲突。一是时空,空间上面的冲突;二是行为模式上的冲突。如当自己面对上司,同学,密友,老师同时出现在社交网站时,用户在不同对象面前扮演的角色可能会发生冲突)

4·现实关系的梳理(社交网站的交往,很可能制造一种虚假的真实,事实上对真实社会交往的逃避)

5·垃圾广告(有些营销机构专门注册虚假广告,骗取其他用户加为好友,发布垃圾广告)

发布于 2023-02-01 16:57

免责声明:

本文由 chentu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