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利雅得跋涉

尽管许多困难已事先张扬,但就像此前东南亚对中国一级市场的诱惑一般,此刻有关中东的一切似乎也代表着机会、财富和人潮汹涌。



“一切机会都写在了这本册子里”
在海湾国家里,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阿联酋。尤其是它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这也是华人分布较多的中东国家。但在过去一年,人们对沙特的关注陡然升高。 常垒资本的中东合伙人表示,相较于沙特,阿联酋只是一个跳板,它是中东连接世界的枢纽。但它和沙特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就好像上海和广东省的比较。” 沙特一家咨询公司的创始合伙人告诉我们,“今年以来至少有几百家GP来过沙特,但无一真正募到了钱。”但他坦承,相比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三国的主权基金,“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的钱其实最难募”。 这一方面源于沙特手握巨额资金的国家资本与羸弱的民营资本之间存在巨大空白,导致虹吸效应——前者才是中国GP募资的深口袋。但这些深口袋,GP有可能连面都见不到。 另一方面,因为沙特这个国家的历史特殊性,承担战略使命的国家资本注定要为国家未来的发展计划服务。这也意味着,必须熟知对方的话语体系并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才有可能坐上谈判桌。 “很多优秀的基金到沙特,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沙特旅游局供应商Cynthia对「暗涌Waves」表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立足沙特的特殊情况看待他们的投资逻辑。根据2016年推出的《愿景2030》,清晰规划了其经济路线和2030年目标,包括将其从世界第19大经济体跻身15强,还要将PIF的资产扩大至7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主权基金。 “一切机会都写在了这本册子里。”一位当地的创始人这样告诉我们。 一位沙特本土投资人表示,不管是沙特的政府资本还是民间机构,他们的主题更偏向于本土化投资。即便是全球化投资,也是希望能把海外的先进技术、高端人才乃至文娱IP吸引到沙特来。“相较于阿联酋,沙特大部分的投入是为了换来国家与民族的振兴。” 如果单纯从财务回报的角度,沙特其实更喜爱欧美市场。这点从团队构成可见一斑,除了决策的本土官员以外,许多外籍职业经理人是印度或欧美人,东亚面孔也有但比较稀少。 这也造成了一个中国投资人赴沙募资的长期现象:注定是个不可能任务。 在FII大会一场有关于投资的圆桌讨论上,当主持人问到现场的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有多少,举起一片手。而他再次问到谁是LP时,整个会场只有一人举手。那些想要通过“天价门票”拿到LP圈入场券的投资人或许会失望。 今年7月,黄明明带领明势团队已经去过中东,这次受邀作为演讲嘉宾,参与FII峰会首日的一场对话环节。他体感上,大家都对中国市场有浓厚的兴趣,但GP拿钱肯定没有那么容易。 他说,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只有最头部、最专业的基金,用最头部的表现才能有机会和中东的各种主权基金、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不要想短期跑几趟,就能拿到钱,那把这个事情想的太容易了。” Cynthia告诉我们,她在利雅得经常和一些沙特本土创业者聊天,大家经常说一句话“In Saudi,everything is connected and PIF push everything”(在沙特,你由PIF全资或投资,那么你的政府资源、行业资源就都是相通的了),“PIF在其中起到了完全主导的作用。” 事实上,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Public Investment Fund)在过去一直比较神秘。尽管它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成立,但对外几乎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动作。直到现任王储上台后,PIF才开始活跃——比如450亿美元投资软银愿景基金、将阿美石油证券化、收购足球俱乐部、投资全球许多VC/PE机构和多家行业领军企业等等。 有数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PIF已经主动创建了约80家公司,跨越13个行业领域。除了老本行房地产、基建和能源以外,PIF重点投资于科技、旅游和娱乐行业——这3个行业也恰恰是沙特之前所稀缺的。 作为世界眼中的“金主爸爸”,由PIF全资控股的投资机构Sanabil也备受关注。作为LP,Sanabil投资的机构包括KKR、黑石、GA、Coatue、阿波罗等巨头。而近日「暗涌Waves」独家获悉,中国有一家双币种基金也拿到了Sanabil的出资。 除了国家资本,相比中美等国或其邻国阿联酋,沙特纯私营的财务投资基金生态十分荒凉。大多数机构依托于庞大的国有企业或家族集团,从其自由度和目的来看,更像是产业投资机构。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尽管困难重重,但对中国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沙特的确是一个增量。 对中国产业界而言,阿联酋、卡塔尔等国的资金早就已经是Old Money。早年间,几大主权基金就开始入华,有各自办事处,虽然多数投于二级市场——比如阿布扎比投资局在A股投资额高达35亿美元。但沙特的巨量资本对外开放才不过七年。 在一众中东国家中,沙特阿拉伯大概是个特例。这个国家长久以来相对封闭,相比阿联酋等国,约22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就像尚未完全开发的新大陆。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出海中东若不去沙特,约等于丧失了百分之六七十的业务。”一家工具出海企业的创始人告诉我们,目前熟悉沙特商业世界的仍然还是来自能源和基建行业的国企领导、多年前就进驻中东的华为和中兴,以及部分来往频繁的贸易商。 就在5天前,沙特宣布设立50亿美金的战略投资机构——新未来城投资基金(NEOM Investment Fund),而中国企业小马智行获得1亿美金投资。这笔投资的前提是,小马智行与NEOM计划在新未来城成立合资公司,面向沙特新未来城乃至中东及北非地区开展自动驾驶研发与制造,并部署自动驾驶服务车队以及智能汽车相关的基础设施。 多位创业者告诉「暗涌Waves」,沙特在招商引资上非常有野心。“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动作就是落地,对企业在当地有重工业落地,或者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有很多也严格的要求。” 换言之,建立信任的门槛依旧比较高。“以前中国公司过去,基本都是中国政府牵头,带着大国企去落地,私企过去的比较少。今年开始,去中东还有沙特的中国公司开始比较密集。”常垒资本的中东合伙人对我们表示。 在他看来,这背后一方面有沙特主权基金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沙特小王子非常勤奋,而且比较开放。 相比于阿联酋,沙特资本的确更适合那些愿意投入到沙特业务拓展的企业或机构。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大概是全世界优势最明显的了。过去大批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已经和沙特产生了多方面的合作。公开的包括中国能建、中广核、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科科技等等。 很多行业都在释放机会,但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一个词就是“本地化”。“尤其在to G和to B的领域,在当地注册公司或合资经营几乎是必选项,也只有实现了本地化,渠道和资源才能逐步打开,沙特市场巨额的投资以及大量的开发项目才会伸出橄榄枝。”另一位创业者告诉我们。 “中国人和沙特人对双方都有误解,都觉得对方很有钱——中国投资人来找LP,沙特希望中国投资人带着企业、带着钱来发展沙特。”一位投资人打了个比方,“就像两个人坐在一起吃饭,都期待并以为这顿饭应该是由对方买单的。”所以他认为,如果认定中东是一个机会市场,最好率先做出落地动作。 尽管许多困难已事先张扬,但就像此前东南亚对中国一级市场的诱惑一般,此刻有关中东的一切似乎也代表着机会、财富和人潮汹涌。一个月前,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刚刚开通了北京和利雅得之间的直飞航班,哈立德国王国际机场也首次出现了汉字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