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运营

视频营销
视频营销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21 浏览

AI时代的运营

上图可以看到两个基本结论:

  • 运营并非固然存在的,它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 运营岗位的发展与演变,取决于行业的诉求。运营会推进行业的发展,反过来行业的发展会要求运营岗位发生变化。
  • 因此,在AI时代即将到来之际,运营岗位的变化是必然的结果。每一个运营从业者,都应该做好应对之策。

    2. 相对于中国,美国的“运营岗位”几乎不存在

    稍微熟悉美国互联网圈的朋友应该了解,在美国的科技公司里“运营”是一个比较难找到的岗位。印象非常深刻是,我第一天到Rokid报道时,当时我们美国R-lab负责人姜公略也在,我的老板向公略介绍我是一位运营。实际上,公略同学的是有一些疑惑的,我花了好几分钟的时间向他介绍了我是干嘛的。

    说这个插曲,本质上是想跟大家讲一个事实——在美国,可能只有在极少数的电商公司里才有一些做“运营”工作的同事。

    实际上,我认为之所以美国没有运营岗位,而中国有大量的运营(与产品的比例,几乎是5:1),根本在于两点:

    (1)国内数据驱动不够,工具化、智能化算法不够充分

    这并不是因为人才缺乏导致的,而是重视程度的问题。我们可以掰着手指头数数看,国内有几家公司有非常完善、严密、精细化、智能化的数据分析系统?运营系统(运营系统≠给运营用户的系统)?

    几乎所有公司,都有一个底层概念——运营工具是给运营用的,运营是公司的员工,相对于用户和业务方的需求,运营的需求优先级就低很多。

    当然,必须再强调一下,我这里所说的工具,不是运营管理系统——比如:歌单上架系统、banner上架系统等。而是基于对用户、业务数字化处理后的智能化系统,比如:亚马逊的商城页面逻辑、比如今日头条的内容推荐逻辑。

    所以,上面内容并非是抱怨运营需求被降低,而是强调我们在数据驱动、智能化驱动方面的不重视。

    (2)国内人力成本廉价和互联网业务的野蛮生长

    这不是互联网一个行业的特征,这一现象几乎发生在国内各行各业——建筑、工业、服务业、金融与投资行业。

    中国人口众多,大流量的生意做起来很爽,流量变现带来的巨大收益会让很多企业丧失对精细化运营(非运营岗位,而是业务运营、经营)的诉求和敏感度——我何必做特别牛逼的数据分析系统呢?人工来做就好了啊。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运营薪资普遍低于产品、研发薪资(门槛低、入门低、价值产出效率低,自然也就回报低了)。

    二、运营工种目前的分类和工作是什么

    我们在分析中美运营岗位差异的时候,其实本质上还在讲述一件事——大部分的运营(P5-P6甚至部分P7)都在做人力劳动。级别的差异,就来自于谁的效率更高、谁的逻辑更清晰罢了。

    所以,在讨论运营会发生什么变化之前,我们再回顾一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运营都有哪些分工?他们的主要工作都是什么?

    经典意义上,运营的分工主要是:

  • 产品运营:对能力要求相对均衡的运营工种,一般意义上他的关键工作内容就是通过各种动作(如:活动、新功能等),拉升产品的某个特定数字指标。
  • 内容运营:核心是思考内容生产、消费的生态搭建方式,并提升与之相关的各类指标,比如:阅读量、内容产出量等。
  • 活动运营:在大部分公司里活动运营都会被其他三个岗位所分担掉,不会专门设定一个活动运营岗。活动运营岗的核心,就是围绕特定目标设计恰当的活动形式,在过程中不断动态调整从而达成目标。
  • 用户运营:核心是基于用户分层,设定用户划分逻辑,并针对性制定运营策略,提升诸如收入增长、活跃度、降低流失等指标。
  • 当然,在不同的公司里,还会衍生出不同的岗位,比如:电商运营、新媒体运营等等,但总的来说都可以在上面四个分工里找到最原始的形态。我们单纯去理解四个岗位的定义,会发现其实运营始终在围绕一件事开展工作“制定达成目标的关键策略”。但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却并非如此。

    在一家运营驱动的公司里(如:阿里、京东、知乎这类电商、社区公司)可能会好一些,如果是一家产品导向的公司(比如:搜狗、猎豹、360),运营的工作内容与上面的定义也许存在较大的偏差。

    我们拿产品运营举例,在一家产品导向的公司里,运营的工作可能就是做用户服务——这个功能做好了,给用户宣贯一下;用户产生抱怨了,整理收集好发给产品。活动运营,可能是某个功能上线了,搞个活动把指标突击一下。内容运营,更多的则是写文案的。

    即便在运营驱动的公司里,也有大量的运营工作是在做重复的体力劳动。比如:社区类产品内容的审核、美妆类产品里的内容制作与推荐、音乐类产品的歌单制作等等。

    一个岗位越劳动密集型,那么这个岗位在AI时代被替代的可能性就越强。

    三、AI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本质来讲,AI与互联网没区别——他们都是底层技术。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是连接,而AI技术带来的则应该是聪明。

    怎么理解这个“聪明”?

    我们回到实际业务中去,以产品驱动的公司和运营驱动的公司来举例。

    1. 产品驱动

    以猎户星空为例,与Rokid一样都有一条业务线是音箱产品。以数据运营为例,在这样的业务线里,从业者的分工必然出现两种极端分化:

    • 为机器学习提供语料的,这类将会成为专业的标注团队。他们会从运营工种中剥离开来,专注标注效率、标注准确度;
    • 具备极强的产品导向、业务导向的专业分析师,善于从数据洞察中发现业务问题、优化方向。

    在过去,产品驱动的公司里,数据运营同学需要精通数据分析工具,需要在一大堆原始、混乱的数据库中寻找“真相的蛛丝马迹”。而在AI时代,数据运营同学则应该向策略、洞察力转变,像一个“军师”而不是“算盘”。

    2. 运营驱动

    一般来说,内容类产品多是运营驱动,比如:网易新闻、即刻甚至是脉脉。但实际上在我们身边有一个另类——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一直自我定位是算法驱动,借助于算法让你看到你想看的东西。我在与今日头条一些运营候选人交流时,发现他们的内容运营逻辑很有意思。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普通的内容聚合平台,运营逻辑大概是这样的:

    如何找到内容消费者(头部)、如何建立内容消费者与内容生产者的互动关系,是内容运营的核心工作。在这过程中,他们需要做各种活动、借助于各种运营资源位、搞各种用户维系。但在今日头条,则相对简单:

    在这个模式下,内容运营同学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两个部分:

  • 收入分成结构如何更合理?
  • 用户内容满意度如何监测以及算法如何调优?
  • 四、AI行业的运营需要如何自我提升

    从技术视野来讲,即将到来的是AI时代,而从用户和业务角度来讲,未来则是服务驱动的时代。所以,在未来这个“硬币”的两面「AI」意味着效率提升、算法能力提升,更加“聪明”。「服务驱动」则代表着打破壁垒,产品、运营、研发三者意识高度融合。

    就运营而言,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两面?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

    1. 认知升级

    人与人之间差距最大的,就是认知差距。行业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运营从业者首先要认知到AI时代即将到来,高人力、低附加值的工种理应逐渐消失。技术积累带来的是技术成本降低,运营人员需要做好迎接变化的准备。

    2. 打破边界

    运营与产品,在未来可能会变得非常模糊。产品会很懂运营、运营也应该很懂产品,在产品型公司这一天可能来的会更快一点。运营同学务必要准备好迎接这一变化,不能只感到“自己空间被压缩”,而应该勇敢走出“运营工种”的自我定位。

    打破边界不等于“运营转产品”,我们上面说过,产品和运营的界限会变得模糊,优秀的骨干员工应该是两种能力都具备,但最擅长某个特定领域,比如:数据分析师;用户运营。

    3. 业务导向

    产品也好,运营也罢,业务导向将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即便是在传统的互联网公司,一个中阶运营向高阶运营的转变,重要标志也是业务的把控能力。运营同学需要站在公司、行业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打破边界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价值点并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力。

    4. 理解技术

    理解技术,不代表要会写代码,我们常常听到运营同学说“我不懂技术”,实际上这是不对的。AI时代下,运营同学要有利用技术的意识。比如:我们在做用户分层时,在做用户行为轨迹挖掘时,要有利用技术的意识;再往前一步,我们在做产品体验提升时,能够擅长利用技术优势来达成。

    我们能够洞察到自己所在的公司、行业技术突破的边界在哪里,再结合对用户的洞察,超预期的满足用户诉求。

    5. 宏观视野与策略制定能力

    体系化思考与业务视野是P6-P7的一个关键点,而宏观视野(行业视野、未来趋势判断能力)和制定策略、执行落地,则是向更高阶迈进的台阶。运营同学,尤其是中阶的运营,一定要尝试用更高的视野去思考自己的工作,并尝试去制定策略——在制定策略的过程中全盘考虑自己在做的事情(即便你现在的定位只是一个资深运营)。

    综上所述

    个人预测:低阶的运营,会逐渐演化成为另一个专业的工种(就像数据标注一样);而中高阶的运营,则会越发的专业化,产品和运营的边界会非常模糊。

    到底还叫不叫运营,目前我不敢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行业的变化是无法按照我们个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面对新时代的到来,运营同学需要勇于打破边界、勇于改变自己,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本文由 @Pflv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发布于 2023-03-30 06:21

    免责声明:

    本文由 视频营销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5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