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太傲慢了
1
十月20号,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 从AI到机器人,各种眼花缭乱的技术,很可能这次大会上一个很不起眼的、展示时间仅有五分钟的小玩意,就会颠覆我们接下来五年的生活方式。 但是也最多五年,因为马上又会有新的技术出现,颠覆上一个颠覆。 互联网快速地改变了世界,这里重点其实不是改变,而是快速。 世界当然是一直在变的,但是在互联网诞生以前,人类的生活方式更新从来没有这么剧烈且快速过。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人类走入现代化以前,每一点微小的变化出现,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那时统治人类社会的,叫传统,也叫惰性。 这样的社会不容易出现技术爆炸,只是容易出百年老店。基业衰败多半不是因为被市场淘汰,而是因为出了败家的子孙后代。 所以传统行业坚持了无数年的颠扑不破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就是比谁更不烂。就像历代王朝更替一样,谁腐化的速度慢,谁就能活得更久。 结果后来互联网诞生了,地球升到了2.0版本,信息开始爆炸,摩尔定律和安迪比尔定律开始支配一切。 互联网像给这个世界开了加速器,把人类搞得眼花缭乱。 而互联网企业的底层逻辑,就是紧跟着技术的迭代而更新换代。 到了2019年的今天,一夜爆红的O2O已经凉透,共享经济不再被挂在口头拿来当成“互联网思维”的典例,手机市场只剩下那几家,大家都没钱折腾了。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在休养生息,等待下一个技术红利的到来。 来得快,去得也快。 旧浪潮已然退去,新浪潮还在酝酿,而在技术红利交替的潮汐里,再大的公司,一旦静止下来,都会被瞬间冲垮,只有顺着浪头的方向运动,才能留有一线生机。 至于下一个技术革命到底是什么,是人工智能,是云计算,还是5G,都对也都不对,其实每一家都在赌。 赌注已经投下,开盘即分生死。2
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今天已经消逝于大众视野的互联网公司,叫网景。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网景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90%以上。 即使以那个时候互联网的体量来看,这也是一个神话般的成绩。 90%代表着,网景=互联网。 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这样的霸主即使死去,也不会是快速的。 但是网景的出局,没有漫长的拉锯,也没有你来我往的攻防,只有坐看死亡来临的无奈和绝望。 背靠当时已经是操作系统巨头的微软,IE浏览器根本没有给网景浏览器在优劣上一决高下的机会,而是通过捆绑Windows免费提供给用户的方式,只用两年时间就把网景浏览器全面驱逐出了市场。 IE浏览器的胜利,听上去既简单又无赖。但这个策略背后,是微软CEO以他的思考方式,突破了兵对兵,将对将的盲区。 那时还鲜少有人知道,未来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将成为企业CEO的思考方式之间的竞争。 让我们把时间线推进到2008年。 此时,PC时代的最强王者微软,似乎正在走入自己的暮年。 个人计算机出货量已经达到饱和,但苹果和谷歌的移动智能设备的销量却在蓬勃增长,搜索和在线广告也成为了新的爆发点。与此同时,亚马逊悄然推出了云服务。 2014年,情况变得更为严峻。微软的个人计算机出货量每季度只有约7000万台,而同期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然超3.5亿部。 微软看上去已经错失了整个移动时代。 这也是许多大公司共同的弊病——看似稳如泰山,但若不能找到新的出路,不免会被自身拖垮。 在传统行业,这一切都是缓慢发生的,以至于它们的到来和离去都有些无声无息。而在互联网行业,一位巨人的成长来得过于迅速,其倒下的背影也就愈发显得悲壮。 就在华尔街和硅谷的分析家们断言微软正在无可挽回地走向颓势时,新CEO纳德拉拽住了它,并且把微软重新送上了神坛。 纳德拉做了很多事情,但简单来说,就是“all in 云”。 就如同许多年前的微软和雅虎CEO做出了当时被很多人觉得不可理喻的“免费”决策一样,纳德拉的决策在人们看来也同样过于激进、冒险,乃至无法理解。 但是事实证明,在互联网行业,一个CEO如果没有冒险的精神,可能真的没有未来。 2015财年,微软的云收入不过80亿美元,到了2017财年,便飙升至189亿美元。2019年6月,微软的市值突破了一万亿美元,再度成为目前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 事实上,微软的技术创新从来没有落后过:在iPad推出之前,微软就在做平板电脑了,在Kindle推出之前,微软就开发出电子阅读器了。 微软真正落后的地方在于:不敢颠覆自己曾经极其成功的商业模式,无法走出舒适区。 当CEO决定抛开过去,这家公司就拥有了未来。 这些互联网公司的CEO乃至高管们,他们的认知,直接决定了公司的方向。 他们能力的边界,将成为公司发展的边界。 他们决策的影响,将波及整个行业,乃至世界。3
对于小公司或是普通人来说,互联网大公司的CEO的思维方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不管你是否关心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都会持续性地用这些思维方式改变世界。 了解这些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不断改变的世界。 这其实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就和打游戏前先看了设计者思路一样鸡贼。 互联网大企业的CEO,他们的认知层次都是非常高的,可能一两句话听到懂行的人耳朵里,就能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 但是平时想听他们讲话,尤其是谈自己的认知,一个两个还可以看偶然,想集中地听,让他们围绕几个问题来讲,非常难。 偶尔能看到他们的发言,就是各种对这稿子讲轱辘话,毕竟多说多错是第一条定理。 最近偶然看到一档已经播出到第二季的节目《CEO来了》,请了不少头部互联网公司的CEO来对话,我看了几期,发现可以里面拆解出大量的信息增量。 比如很少对公众露面的小红书CEO毛文超,在《CEO来了》中,谈自己做小红书的核心逻辑:“真正的问题在于人,而非行业领域”。 怎么理解这句话?第一层,它首先是一种分类学上的方式,打破我们传统的按照行业领域给公司分类的习惯,而是拿这个公司在满足用户的什么需求来分类。



4
同样一件事情,掌握了相应知识的人看问题的透彻程度和一般人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很多不懂传播学的人看到新闻报道,要么盲目相信报道的内容就是事实的全貌,要么用自己构建的阴谋论去解释一切,这样的人往往最容易被舆论裹挟,被媒体左右思想。 但是如果你对传播学有一点最基础的了解,你就会知道有三个世界,第一个是真实的世界,第二个是媒体构建出来的世界,第三个是我们想象当中的世界。这三个世界永远不可能完全重叠,所以对任何媒体报道,甚至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东西,都要留有余地,不可以毫无保留地全盘信任。 经常开车的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遇到一个红灯以后,到下一个路口又是红灯,再开到下一个路口,遇到的竟然还是红灯。有人不信邪,于是红灯一过就踩足油门加速冲过去,这样一般只有两种结果。第一种,刚冲出去就出交通事故了;第二种,顺利到达下一个路口,却也只看到黄灯亮起。 但是如果你对交通工程学有一点最基础的了解,你就会知道,这并不是巧合,而是遇到了“绿波带”。绿波带就是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当规定好路段的车速后,要求信号控制机根据路段距离,把该车流所经过的各路口绿灯起始时间,做相应的调整,这样一来,以确保该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正好遇到绿灯。 与之相对的,如果你一开始遇到的是红灯,那么之后在整条交通线路上也就只能遇到红灯了。所以,当你遇到第一个红灯以后,其实就应该做好心理准备,没必要抢时间。 除了有没有对应的知识,站在不同的层面看问题,角度也会大相径庭。比如同样是做活动,站在用户的层面看,可能只会关心红包大不大,提现手续复杂不复杂,但是站在内部产品运营的层面,他要考虑转化率,考虑ROI,站在更上一层去思考,就要考虑对品牌的长远影响,对用户的留存度。 有时候红包不大,才是效果更好的活动。 摄取不同领域的知识,转换不同的层面,这些只是不同的路径,但是最终会把你带到相同的地方。 这些所有的知识,所有的层面,它们汇总起来,就变成一套成体系的看待世界的观点,这个就是高维知识,也就是认知。 认知,是你对世界的看法,说宽泛一点,其实就是世界观。而认知的本质就是做决策,人和人一旦产生认知差别,那么哪怕拥有一样的硬知识,站在同一个层面上,也会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策。 而这些决策,就是你和其他人最大的区别。 认知的高低,其实就是你对世界的理解层次。在「NLP思维逻辑层次」里,把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分成6个不同的层次,这6个层次是有高低之分的。 用低维度的认知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许在高维度的认知下就轻松解决了,甚至变得不需要解决,因为连问题都可能不再是问题,而是你的优势了。 认知不足会有什么问题呢?还是说ofo,在当时大部分人都觉得流量为王,掌握流量就掌握了一切,戴威也这么觉得,所以他的认知层次就不怎么高。具体怎么在流量的战场上打赢呢?戴威觉得可以用钱砸出流量。 就是说他的认知停留在流量为王上,而获取流量的方法停留在用钱硬怼上,这个认知层次就很不怎么高了。事实证明,撒钱不一定没有好结果,但是只会撒钱的一定没有好结果。 Ofo花了大笔的钱去补贴用户,引来流量的同时,也引来了灰产和羊毛党,以及海量的内部腐败。 这些人勾结每个城市的ofo 的运维人员,巅峰时期ofo根本不知道自己砸进去的钱到了哪里。 从羊毛党到普通的运维到公司管理,ofo的每个人都在要戴威花钱,每个人都在想把龙头拧松,没有人想把龙头拧紧,甚至恨不得把水池砸了。 然后呢,他也并没有在流量的赛道上成为赢家,摩拜的认知比他高维一点,背靠微信这个一骑绝尘的流量大户,在流量为王这个认知层次上成为了赢家。 至于后来的哈啰借用阿里生态强势入局,免押金,那就是另一个高维打低维的故事了。 但是烧钱烧得难以为继的ofo,是第一个出局的。同样在认知上一言难尽的还有百度,想要用钱砸出内容,性子急用力猛,补贴给的大,一时之间内容创作者没来,各种用机器洗文章的流量黑产倒是都来了,大量的补贴都被他们做号刷走了。 甚至百度内部还出现了百家号运营和流量黑产合作的情况,和ofo当时的处境几乎一模一样。 这些和对手比砸钱的,都属于认知层次比较低,没掌握高维知识的。 掌握高维知识的人,就不会满足于在既定的赛道上赛跑,而喜欢改变竞争环境,并通过改造自己先行适应,然后让不能适应新环境的落后对手被彻底消灭。 比如社交互联网的发展,让现在的短信业务几乎没有了生存空间。 互联网对短信的压迫是从Email 开始的,Email从收费到免费,其发展让短信苦不堪言,但是因为使用场景并不完全重合,所以Email并没有从根本上替代短信。 直到随之出现的twitter、facebook和国内的qq微信,这些产品本来并不是为了取代短信而出现的,但是短信的功能直接成为了它们的子集。 搞得现在除了接收一下手机验证码,短信基本失去了存在感。 所以说这个世界的残酷之处,在于很多东西的淘汰,不是被对手壮烈地击败,而是被第三方漫不经心地踢出局。 就像三体里说的一样,毁灭你,与你何干。5
想要提高自己的认知层次,就需要更多的高维知识作为依托。但是这些高维知识个个都是互联网大公司CEO的不传之秘,毕竟按理来说CEO对外和盘托出是越少越好的。 正因如此,能集齐十几位头部公司CEO谈认知,《CEO来了》还是挺让我兴奋的;也说明制作方腾讯大学,有这个时代难得的坚持——做对的事情,而非简单的事情。 童士豪在节目里说自己今年2月在圣保罗看到一家公司,这个公司的人特别崇拜一个在中国北京的公司,觉得他们的机器特别好。这个经历就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让他觉得全世界其实是非常平坦而紧密的,全球化不只是在北京和硅谷之间发生,也在北京和亚马逊雨林的一侧之间发生。这个就是童士豪的一个牛逼的认知,他认知到了以后马上就投了那家北京的公司,但是这个认知99%的VC都不会知道。 他现在一说,估计不知道的VC就剩下1%了。 而且我觉得持续获得信息增量,在这个时代,它是一个生存必需品。其实很多亿年前地球本来是无氧环境的,就好像五十年前人类社会也是没有互联网的。但是蓝藻出现以后开始造氧,那些适应不了氧气的生命都歇逼了。 互联网对我们社会的改造,就相当于氧气对地球的改造。这些互联网大公司的CEO,就相当于互联网行业的“蓝藻”。 这其实是好事。 就像地球变成有氧环境以后,物种迎来爆发一样,被这些大公司的CEO改造后的世界也会变得更开阔,有更大的市场。但是这个市场谁来占领,这些好处谁来享受,就看谁先学到他们的思维方式,看谁最能适应这个改变得飞快的互联网时代。 从厌氧更新换代到好氧,从低维更新换代到高维,不能适应的就会被淘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命进化如此,认知增长亦如此。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