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按月订购”和“无人货架”本质上是一样的?
按月订购与无人货架的本质
花加、花点时间、衣二三、女神派等按月订购类型的公司都默默拿了很多钱,听说经济模型也都发展的不错。 其实按月订购这个事情,美国很早就开始做了,因为美国信用卡自动扣款功能实在是太适合做这件事。 我们总结了下这个领域中美国的创业公司,发现大多是在 10、11 年间成立的,而有媒体报道说,现在美国已经有超过 2000 家各个类型的按月订购公司,而国内这类公司的则大多是 14、15 年间成立。 从模型来看,按月订购这个事情很好理解,我们在 “早知道这些我的公司就不会死”系列(一):CAC、LTV、PBP,这篇文章里就写过,公司最后看的其实就是 CAC(用户获取成本)和 LTV(用户终身价值)。 按月订购类型的公司,理论来说 LTV 应该是更高的。一次获取用户,多次重复购买,听起来是完全合理的模型。但以刚上市的 Blue Apron 为首,目前大多按月订购类的公司都遇到了这三个问题: 1)CAC 比想象中要高。 2)用户增长有瓶颈。 3)毛利低。
Blue Apron 上市以来股价近腰斩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 CAC 高其实要分几部分来看。 首先,很多公司发现个性化推荐的好处和坏处都很明显。定期的推荐中,如果有几次出现明显问题,就很容易激发用户的退订。这就好像发公号文章一样,如果一直不推送,大家反而会忘记取关。 而因此产生的流失问题,需要多次反复激活的成本,所以引起 CAC 的上升。 其次,也是为了老用户的留存,公司需要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以及丰富库存,所以 Blue Apron 为了降低成本,下半年已经减少了新菜品的推出。 那我们假设把衣服的库存成本都算在 CAC 之内的话,我很好奇那几家租衣服公司的未来数据会如何变化。 最后,为了获取更多用户,市场费用的边际成本递减,所以 CAC 也是不断上涨,这一点其实和我们提的第二点 用户增长瓶颈 直接相关。 这反过来讲其实也是合理的。在新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专属的产品,这样要走覆盖大人群的道路就会越来越难。 所以,按月订购类型的产品(甚至其他很多产品),最终走的路线都会是围绕人群打造产品矩阵,而非围绕产品扩张人群矩阵。 也就是说,和某个特定人群建立起强关系的价值,要高于和更广泛的人群建立弱关系。在这个基础之上,就可以围绕特定人群推出更多产品,丰富产品线,从而在 CAC 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拉升 LTV。 比如像 Dollar Shave Club,从最早的剃须刀,到现在被联合利华收购后,已经在售卖数十款不同种类的 SKU 产品。 (更多关于 Dollar Shave Club 及消费品投资逻辑可见文章: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互联网消费品牌是怎样炼成的?) 最后,第三个问题,毛利低。这个其实也是很多公司遇到的问题,就是哪怕通过线上按月订购的方式切入到市场之中,但由于很多领域本身就是发展成熟的行业和市场,要做高毛利还是一件有挑战的事情。 所以总结来说,按月订购做的事情是:通过低毛利的优质单品,深度捆绑特定人群,通过按月订购的模式,增加用户被动消费行为,并且逐渐围绕用户群推出更多高毛利 SKU,从而增加 LTV。 那为什么说按月订购和无人货架本质上是一样的呢? 因为这两者都是通过「懒惰」这一个点切入,一个是照顾到用户精神上的懒惰,一个是照顾到用户肉体上的懒惰。 按月订购在精神上离用户更近,是在尽力避免用户做出过多次单独的购买决策,尽力辅助用户购买更多 SKU。 而无人货架是从物理位置上离用户更近,把产品本身就变成了广告,让人每天都能在办公场景中看到更多 SKU,而产生购买冲动。 两者最终的极致目标都是一个: 无限趋近用户,占领用户心智,从而决定用户买什么。 但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一个合适的度? 也就是说,离用户多近,才是从成本到收益上来说最高效的行为。 比如按月订购,应该一天一次、一周一次、还是一个月一次。比如无人货架,是一个办公室四个角落各放一个,还是一个办公室放一个,还是一个楼放一个? 这个答案目前还是未知的,也因此才有了各种模式的公司出来。 甚至说远点,很多东西最后都会落脚到距离的问题上。 比如从电视、到电脑、到手机,其实是屏幕越来越小,但离人越来越近的这么一个过程。而 iPad 之所以没有那么成功,可能就是因为那个产品形态并不是最高效的。 所以理论上来说,再往后 AR 眼镜应该是下一个计算平台,如果非要说再往后的话,那就是高智能电子隐形眼镜,而再往后就只能是直接在脑子里放芯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