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新规 微信个人收款码不能用于业务收款
“个人收款码自2022年3月1日起禁止运营服务”“个人静态收款条码禁止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的消息近日在网上被屏蔽。记者获悉,这一消息源于央行近日发布的条码支付监管新通知。
2021年10月13日,央行官网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服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1] 2号
59号),从支付受理终端业务管理、特约商户管理、收单业务监控三个方面入手,对收单机构和清算结构提出了一系列管理要求。
同时,条码支付也纳入监管,对个人收款条码的使用做了具体规定,将于2022年3月1日起实施。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具体解释,近年来,个人支付条码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资金收付效率,但也存在一些隐患。
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跑分平台”吸引大量高利润人群使用个人静态收款条码和赌客进行“点对点”线上远程转账赌资,将赌资藏匿在许多正常交易场景中。《通知》为了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收款条码的包容性和便捷性,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要求。
其中,《通知》说明了收款条码的管理。对于付款人用于读取和发起支付指令的个人或特约商户等收款人生成的收款条码,需要有效区分个人和特约商户使用收款条码的场景和用途,防止收款条码被出租、出借、出售或用于非法活动。
对于经营活动特征明显的个人,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不得通过个人支付条码提供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支付服务。《通知》也解释了远程非面对面采集。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禁止将个人静态收款条码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
用于个人动态采集通过截屏、下载等方式保存的条码。个人静态采集条码相关规定参照执行。“将条码支付纳入监管,弥补了此前可能被洗钱利用的条码支付渠道漏洞。”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鹏博表示,特别是对于个人收款码的管理,《通知》的要求可以有效防止个人收款码渠道被交易平台使用。
《通知》对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有什么影响?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通知》普遍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防止不法分子通过改造支付受理终端、申请虚假商户等手段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甚至挪用账户资金,提高银行、支付机构银行对账单、交易信息查询服务质量,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减少相关纠纷和投诉。
长远来看,《通知》关于规范个人收款码的相关要求,将进一步提升个体经营者和小微企业的收单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