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 专利权

着迷
着迷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22 浏览

一、青蒿素是什么?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也是当下治疗疟疾的最有效最重要手段。

根据不同产品类型,青蒿素细分为:

青蒿提取

半合成青蒿素

根据不同下游应用,本文重点关注以下领域:

抗疟药注射剂

抗疟药片

本文内容来源于global info research 发布的《2021-2026全球青蒿素市场专题研究及投资评估报告》报告,报告主要研究全球市场、主要地区和主要国家青蒿素的销量、销售收入等,同时也重点分析全球范围内主要厂商(品牌)竞争态势,青蒿素销量、价格、收入和市场份额等。

二、青蒿素的作用?

青蒿素是继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尤其是对于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青蒿素是由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1971年发现 ,因此获得了世界医学诺贝尔奖。

三、青蒿素的功效与作用?

青蒿素是一种中药提取物,这种药具有抗疟疾、免疫调节的功效。临床上还可以用于抗肿瘤、抗真菌等,也是一个比较宝贵的药物了,可以治疗疟疾,对乳腺癌细胞、肝癌细胞、宫颈癌细胞,炭疽杆菌、结核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具体用药需要根据临床而定。

四、青蒿素的功效有哪些?

此药有抗疟疾、抗肿瘤、抗真菌、免疫调节的功效。它能够破坏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及功能。对乳腺癌细胞、肝癌细胞、宫颈癌细胞,炭疽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治疗T淋巴细胞所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五、青蒿素在农村叫什么?

青蒿素这个名称在农村并不流行,大家都称其为“蒿子草”、“草蒿子”。

青蒿素属于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全草,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其生长高度大约在50-150厘米范围之内,全株长大后,会产生强烈的挥发性气味。青蒿素在很多地区都有生长,尤其是在云南、广西等南方地区的荒野、山坡路旁均可见,是一种十分廉价,抗疟疾药物又十分有效的植物。青蒿长相普通,却蕴含着十分奇特的成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青蒿素疗法在治疗全球疟疾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六、青蒿素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青蒿素对预防肿瘤有一定的效果,青蒿素破坏了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对乳腺癌细胞、肝癌细胞、宫颈癌细胞、炭疽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平时多吃青蒿素还是有好处的,可以起到降血脂的作用。

七、专利权人能否放弃专利权?

专利被授权后,权利人能否主动申请放弃? 

专利权人可以主动放弃专利权。主动放弃专利权的,应当使用国家知识产权局统一制定的表格,提出书面声明。放弃专利权只能放弃一件专利的全部,放弃部分专利权的声明视为未提出。放弃一件有两名以上专利权人的专利,应当由全体权利人同意。部分权利人放弃专利权的应当办理著录事项变更手续。

另外,专利权人未按照规定缴纳年费的,专利权即提前终止,相当于专利权人放弃了专利权。

八、专利权买断和专利权转让的差别?

没有差别,专利权买断或者转让后,原所有人,都再拥有该专利权,不可以再使用。

专利权买断就意味着专利权实现一次性转让,从此以后,专利权人不再拥有该专利,也就是说不能使用该专利技术。

 专利权的转让是指,专利权人将自己拥有的专利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有偿地转移给受让方。专利权转让生效后,转让方将不再享有专利权,受让方成为新的专利权人,享有原专利权人享有的专利权的一切财产权利。

九、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是否有效果?

青蒿素对红斑狼疮引起的皮肤损害,如盘状红斑治疗的有效率超过90%、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的有效率超过80%。但仍然难以根治,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的结缔组织疾病或者是一种异质性的疾病,每个人的表现都不一样,许多患者经过有效地治疗诱导使疾病缓解,并巩固维持,可以达到临床上的治愈效果,但这并非所谓的根治。

十、《屠呦呦与青蒿素》引用诗经有何作用?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既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在浙江宁波,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学习中医药。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让她带领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68%,因效果不稳定而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于是她放弃了胡椒,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 “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发布于 2023-06-12 23:33

免责声明:

本文由 着迷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5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