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详解营改增“收官”之战
从2016年5月1日起,【/s2/】改革试点将延伸至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试点完成后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改革即将结束,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和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伉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召开吹风会,详细说明如何做好“结束营改增”攻坚战的最后冲刺准备,确保5000多亿元的减税确实能让企业受益,为经济增添动力。
本届政府最大的减税行动
史耀斌表示,全面推进营改增改革是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减税。预计2016年减税将超过5000亿元,减税规模空前。
他说,营改增是创新驱动的“信号源”,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助推器”。目前,许多行业和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全面推进这项改革,有助于增强企业活力,拉动经济。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利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
数据显示,自2012年1月1日营改增试点启动至2015年底,营改增累计减税超过6000亿元,其中97%以上的试点纳税人实现了减税或持平,累计减税3133亿元;原增值税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可抵扣进项税额增加,累计减税3279亿元。
“各行业税负只降不增”绝不是空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全面实施营改增,所有行业只减不增。史耀斌说,一系列硬性措施确保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史耀斌表示,在制度设计方面,养老、医疗、教育、金融机构同业交流等营业税优惠政策改革后,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继续发展。
建筑和房地产行业的一些老合同和项目将继续实行政策变更,允许建筑项目的老合同和房地产的老项目采用简单的计税方法征税,税收负担不会像过去那样增加。
对特定行业制定了一些过渡性优惠政策,如建筑行业的A供材料和承包商,其他项目选择采用简单的征税方式征税;允许房地产企业扣除土地购买成本;比如金融机构尚未收到的逾期贷款利息,在实际收到时会进行征税,以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等等。
王伉说,营改增最大的好处是生活服务业。以前营业税是5%。由于生活服务业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改革后征收率为3%,由5%降至3%,税负下降了40%。
5%的税率将个人转让二手房转化为征收增值税,但支付的税款较少
今年,自然人首次被纳入增值税范畴。针对改革后个人转让二手房税负增加的担忧,王伉回应称,国家税务总局与财政部合作,对个人住房税收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研究,政策体现了两个“稳定”的含义。
一是个人二手房交易税负基本保持稳定。二手房营业税原税收政策和免税政策有所转变。以前营业税征收5%,现在增值税还是5%,二手房交易税负转嫁后略有减轻。
例如,王伉说,过去营业税是5%。房价100万的,缴纳营业税5万;现在如果房价还是100万,增值税就按照不含税的价格征税,税基就不一样了。所以改革后税额会变成100÷(1+5%)×5% = 47600元,少缴税2400元。相当于原营业税负担的5%,营改增后的税负为4.76%。
二是个人办理二手房权属证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税务问题、纳税程序、纳税地点不变。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个人二手房交易和自然人二手房租赁仍委托当地税务机关代征和开具发票,一切基本不变。
18天短跑的80%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王伉说,营改增涉及1100多万个试点企业,是原试点企业的7倍多,税收超过1.9万亿元,是原试点企业的4倍多。
他透露,目前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80%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改革的配套文件已经出台。仅相关征管文件已下发16份,10万字。征管交接工作基本结束。70%的纳税人已在国税登记,5月份纳税人要求的4亿多张发票已如期发放到各地。
在加强纳税服务方面,从6个方面采取了15项措施。比如为了保证纳税申报的顺利进行,6月份的纳税申报期会从15日推迟到25日;甲类纳税人和乙类纳税人从5月1日起取消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纳入试点的纳税人在三个月内取消专用发票认证;办税服务大厅增设窗口,为营内改革开辟专门通道,引领领班制,确保整个服务工作有序推进。
此外,40多万税务干部的税务系统培训基本结束,企业培训正在进行中。"我们必须确保所有企业了解政策,将发票和申报."
中央地方增值税分工过渡方案正在研究中
营改增改革结束后,大部分属于地方政府收入的营业税退出历史,75: 25中央和地方分享增值税未来收入份额的比例也提上了改革议程。
史耀斌透露,财政部目前正在研究中央和地方政府收入分配的过渡性措施。总的原则是保持中央和地方财政结构的整体稳定。关于外界关注的增值税变质率,他说变质是肯定的。
史耀斌说,中国目前的增值税税率分为4个等级,17%、13%、11%和6%。与世界上100多个实行增值税的国家相比,它是世界上税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税率档次多,存在一定的税收漏洞,也会带来税收管理的复杂化。
至于什么时候退化税率,史耀斌表示,5月1日营改增全面改革后,税率不会马上退化。应根据增值税的运行状况、企业税负的变化程度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增值税立法中予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