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试点公司经营收入增加税款减少
6月27日,营改增试点全面启动后的第一个纳税申报期结束,标志着这一重大改革成功跨越“两个关口”,转入“好分析”的第三个战役阶段。
对于税务机关来说,5月是保证纳税人“好票”的第一场战役,6月1-27日是保证纳税人“好税”的第二场战役。
这两个月来,营改增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哪些变化?新华社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听取了行业代表的声音。
试点行业首个亮点税收法案
纳税申报是对营改增、税收征管、服务和信息系统改革的全方位考验。企业上报的财务数据能够真实反映改革带来的税负变化。改革第一个月企业的经营情况,通过6月份的纳税申报反映出来。
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了解到,由于初步改革,6月份的申报期限从6月15日延长至6月27日,而提交季度纳税申报表的金融业和小规模纳税人从7月1日开始申报。
虽然报税帷幕刚刚拉开,短期数据不足以反映改革的全貌,但在运营的第一个月,四大行业部分企业展示的明细账目从一个方面展现了改革更真实、生动的一面。
6月8日,重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网上申报系统完成了营改增后的首次申报。申报销售收入1.5亿元,实际缴纳税金377.03万元,减税11.31万元,比营业税低2.9%。
“我们提前四年做好营改增准备,将负责具体业务的四家分公司改为集团事业部,加强集中采购,优先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合作。所有劳务公司都派出了工人,并引入了营地改革。本办法统一规定了会计核算方法,保证了进项发票的取得。”该公司金融资产部副总经理沈建华表示。
济南阳光姐妹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卓昌礼算了一下账:4月份,公司营业额120多万元,营业税6万多元,税率5%。5月份公司销售收入137万余元,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按3%的税率计算近4万元,比营业税少2.87万元。
“营改增后,公司的营业收入增加了,但税收减少了。这是国家给企业发的有形的、实实在在的‘红包’。”卓昌黎估计,营改增全年将减税近20万元。有了这笔钱,每年可以多安置7到8名妇女就业。
改革迫使企业适应税收制度
对于参与这次改革的几千万企业来说,营改增是一件奇怪的新事物。接受记者采访,从陌生到熟悉,从担忧到释然,营改增成为企业不可回避的话题,其影响力正在悄然渗入企业乃至中国经济。
“营改增给纳税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税制的变革,还有对企业采购安排、投资策略乃至经营策略的相应调整,从而带动整个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带动整个经济运行秩序。标准化是促进供应方结构改革的主要措施。”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说。
就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已经到了翻越山脊的门槛一样,营改增是转型中的中国必须经历的改革考验。在税制改革的过程中,许多纳税人正在悄悄地适应改革。
改革之初,酒店业尤其是外资酒店担心税负增加,打算提价。一个月后,广州中心皇冠假日酒店的财务经理麦曼华感慨万千:“这和我们当初的预期完全不同。事实证明,由于营改增,外资酒店的税负确实下降了很多。
5月份酒店营业收入(不含税)1500万元,销项税额90万元。取得水、电、食材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45万元。与营业税相比,6月申报的增值税减少34.5万元,减少43.4%。
营改增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向太房地产有限公司测算,改革第一个月企业增值税税负达到6.38%,高于之前,主要是门窗、热水器、基建物资等部分抵扣项目没有取得抵扣凭证。
“通过逐项分析财务数据,我们发现进项税能否全额抵扣是减轻税负的关键。如果不能完全取得抵扣凭证,企业税负肯定会上升。”公司法人孔令文表示,改革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企业走上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北京市西城区国家税务局副局长郭德兵表示,对于企业来说,增值税时代最重要的是学会适应新的税制,实现发票的“含金量”。
任仲改革“韶关”任重道远
梳理分析改革运行情况,用数据分析企业税负变化,并应用分析结果积极准确地实施政策,确保改革稳定而深远——随着向第三次“好分析”战役的过渡,改革也进入了关键的中游阶段。
据分析,7月份,营改试点改革将面临“三报叠加”、“两峰叠加”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所有按月申报的纳税人都要申请申报,小规模纳税人和按季度申报的金融企业都要申请申报,按季度预缴的企业所得税也要申请申报,这将成为国税部门成立以来申报压力最大的一个月。
同时,原营业税发票的过渡期于6月30日结束。7月,试点纳税人对增值税发票的需求大幅增加,也将成为实施以来增值税发票收缴压力最大的月份。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建议,一方面,后续改革要解决共性问题,既要积极引导纳税人适应新税制,又要认真分析税负,进一步完善政策,完善管理,让纳税人充分享受改革红利;同时要防范虚开增值税发票的风险,要做好票的开具和管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