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至高哲学:开放、妥协和灰度(开放篇)

小树
小树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4 浏览

‍来源:男哥说管理

‍“ 开放、妥协和灰度是值得每个高层管理者深刻体会的至高管理哲学” 公司创始人的思维是很多企业文化和管理的源头,虽然众多公司的创始人普遍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都是具备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实现目标的能力,但是,有的人只能成就一时,而有的人却可以基业长青,这种差异就体现在公司的内功修为的不同。

优秀的公司,创始人的管理思维是具备传承性和影响力的,并且不断可以向下传递和影响更多的企业内部优秀的人才,形成公司自己的基因,不管是国外的特斯拉,还是国内的华为,他们都具备这种管理基因传承的能力,这就是一家公司的内功,不能被复制和模仿的能力。

管理虽然源自西方,国内企业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开始融合东方独特的文化,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范式,目前属于百花齐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个人觉得华为提出的开放、妥协、灰度的管理哲学是非常值得国内企业借鉴和学习的。

我用我个人的一些感悟,总结一些感受,分享给大家。

开放

开放不仅仅是管理的自信,也是源自兼容并包

某大厂背景的一个资深管理人员,曾经说有点羡慕我,因为在他离职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是被原公司明确要求不能在外公开去讲原公司的管理经验的,反观华为,很多离职或者退休人员,或者成立咨询公司,或者成为著名讲师,给很多其他公司传授着华为管理的实战经验,这种差异反应的是什么,我认为是一种公司天生的气质和格局,一种管理上的自信。

华为任正非有很多著名金句,其中就有“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这就是华为开放的表现,开放不仅仅是“放开”自己,更多的是要走出去,能吸收更多优秀的能量为自己所用,在承认自己的不足的前提下,在与外界不断碰撞和交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华为的高管很早就走出国门,在外寻访对标学习的对象,并且这么多年以来,华为一直把外部顾问人才建设和内部人才管理看得同等重要,华为鼓励各级高管、专业人才能走出去和外界多做交流和碰撞,在思想、管理和技术多个层面保持着“走出去,带进来”的思维,这是华为的管理传统,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华为能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不断能抓住战略机会点的一个重要保障。反观很多企业,在初期顺风顺水,在取得一点成绩之后就膨胀了,盲目的自我崇拜,保守而不思进取,而短期的胜利可能掩盖了很多潜在的管理问题,政策利好下的业务增长也掩盖了人员能力的缺失,一旦外部环境稍有变化,内部调整就非常缓慢,这其实是输在了心态上。

开放是源自不满意现状,危机感才是最好的良药

华为幸运的熬过了当年的“IT的冬天”,但是任总骨子里就认为“冬天”一直都会存在,这么多年,华为从来没有因为高速的发展而放松警惕,正是因为有这个心态,当美国制裁来临的时候,华为以其内部的确定性应对了下来,美国的打压虽然让华为损失巨大,但是华为依旧净利润大幅度增加,也许有人说这种净利润的增加有些壮士断腕的悲壮,但是华为生存下来了,生存下来就有希望,就能找到机会,这才是华为厉害之处。

创始人要保持危机感,要未雨绸缪,但是仅仅只有创始人能保持这种状态,这就是一个悲剧了。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员工都能“先公司之忧而忧,后公司之乐而乐”,但是企业的创始人必须让公司的核心管理团队具备这种思维意识,并且能在公司发展较快的时候依然保持这种心态,这就需要创始人不断对公司的核心管理层“洗脑”。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说:“企业的首要责任是活着。”企业的首要责任只能是活着而不是去获取所谓的利润最大化。企业要为社会做贡献当然要求盈利,但首先要求做到的却应当是避免损失,企业绝不能以生命为代价去追求事业上的短暂成功,过去的辉煌并非意味将来的成功。

2016年,华为任总在一篇内部的文件中有这样的指示,充分说明了充满危机感的自信,源于正确的假设、思想、方向、理论、战略;而自信背后的危机感,来自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任总这样说:“泰坦尼克号是一片欢呼声出海的,与华为今天何其相似。沿着惯性,华为还有3-5年的高速增长,3-5年后呢?百年前生产泰坦尼克号的贝尔法斯特在工业革命中,何等的繁荣呀!匹兹堡、底特律也曾是世界中心,物斗星移,换了人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华为也三十年,要想不死,就必须自我改革,激活组织,促进血液循环,焕发青春活力”

开放也要坚持基本核心,开放不是完全否定过去

不要轻易丢掉丢掉公司成功的基因而进行颠覆性的管理或者业务变革,开放也是一样,我们要抓住企业成功的核心基因去开放自我。

放眼世界,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历史性和里程碑的事件,国家现在的繁荣和富强与我们打开国门,积极向往学习密不可分,但是我们的改革开放也是在坚持我党的领导和四个基本原则下进行的,才会有今天这样安定繁荣的盛世出现;反观前苏联,大搞西方的民主,大量引入外资,因为没有坚持内部的核心领导反而让一个强大的国家四分五裂。

对于企业也是一样,开放和变革一定是围绕着公司资源和核心能力而言的,就像华为,不管怎么对外学习,始终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这个核心逻辑,这就是华为开放中的宁静,不变的坚持。

开放就是要走出去,引进来

企业不需要狭隘的自豪感,有些公司稍微取得一点成就,有些管理者和员工就盲目地在自豪,因为自己所得到的信息有限,他们看不到行业内外其他优秀公司的内涵,也不知道行业的发展走势,更不了解其他公司不愿公布的潜在成就,这就是井底之蛙的思维方式。

所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和核心专家都要向外看,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见识比知识还重要,对外的交流常常会使我们获得新的启发,当然,不能只是外部学习,还要把外部学习的内容回来转化为自己的生产力,光是学习,不消化,不产出,时间长了就堆在一起反而会让自己的逻辑混乱。

引进来的时候不能太死板,要充分评估和标杆的差异点,要注意底层逻辑的对标,不要追去形式和表现上的一致,要充分评估个体的资源和能力准备,不刻意追去速度,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

开放是强者的选择,需要强大的内在坚持

开放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我们在面对质疑的时候,我们在面对改变可能面临的风险的时候,一时的开放容易做到,一直的开放心态更多的是需要刻意修炼和内心坚持的。

 

发布于 2024-02-24 02:12

免责声明:

本文由 小树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