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和塾塾生心得: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探源

sunnight
sunnight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253 浏览

盛和塾北京塾生白立新心得分享

在过去20年,我们向德鲁克先生学习如何做企业。 德鲁克的思想有道”有“术”;可惜, 多半情况下我们无法体会其基督教背景下的“道”,因而只得到了一点“术”。

在未来20年,我们希望向稻盛先生学习如何做企业家。 企业家不是追求利润的机器,企业家有良知、 有愿望寻找自己的人生王道。

接下来我跟大家汇报一下我学习稻盛和夫哲学的一点体会,希望得到稻盛先生和大家的指教。

我们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美妙的时代。我们有了古人无法想象的现代科技,在座的各位中国企业家在过去的30年里,个人财富至少增长了1000倍。

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时代,因为此等美妙即将结束。

回顾历史就能明白,资本主义起源于基督教社会,特别是其中伦理严格的新教社会。 初期资本主义的旗手都是虔诚的新教徒。 根据马克思·韦伯的观点,这些新教徒贯彻基督教“亦当爱人如己”的信条,遵循伦理,尊重劳动,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润,正大光明地回报社会。

在那个人神共进的时期, 对内,他们以严格的伦理约束自己; 对外,他们贯彻利他的精神,把这两者看做自己理所当然的义务。 因此,市场经济获得了健康而快速的发展。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有一股暗流迅速涌动, 这就是人性的欲望。

1644年,近代哲学和技术的鼻祖、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发表了著名的《哲学原理》,提出了“我思, 故我在”的观点。 在这里“我” 是绝对的主体,自然不过作为 “我”面前的客体而存在。数学和物理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客观地认识这些法则,就产生了技术。 在笛卡尔以前,有“科学”却没有“技术” ,笛卡尔整合几何和代数两方面的知识,创立了解析几何,开创了技术文明的新时代。

笛卡尔提出,征服自然是人类最大的幸福。 自然成了人类的奴隶,加紧压榨自然这个奴隶就能增加财富。 西方国家依照这种思想创建了新的社会体制,并带来了迅速的繁荣。 中国及许多亚非拉国家,由于没有及时引入近代文明而沦为了殖民地,被所谓 “近代文明之父”的欧洲诸国所统治。

笛卡尔发表《哲学原理》的1644年,牛顿刚好2岁。笛卡尔哲学释放了人类的创造性,也释放了人性的欲望。

所以稻盛先生和梅原先生说,“欲望的无限解放”是近代文明的本质。 在《拯救人类的哲学》一书中,稻盛先生和梅原先生认为,支配自然的是人的 “欲望” ,而不是表面上的理性,如果不加以引导和制约,人的理性很容易屈从于欲望。 人类欲望的特点是只可以不断地被刺激, 而永远无法被满足。

金钱只会不断刺激对金钱的渴望,美食只会不断刺激对美食的渴望。 科学技术让我们上天入地之后, 又刺激人类的欲望进一步膨胀。

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空间。 在物欲无限膨胀的美国,最时髦的金融技术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 其实这不只是一场金融危机,而是一场人类生存的危机。 如果我们不能就此刹车,近代文明可能会很快结束。

现在的地球人口是70亿,是200年前的7倍;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有100亿,达到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 有人说,在地球人口达到极限之前,也许不超过50年,今天我们所享受的所有资源和能源都将枯竭,石油、煤炭、天然气,甚至包括淡水和新鲜空气。 在座的稍微年轻一些的朋友,或许在您晚年的时候,就能够见证太阳不再升起的那一天。 我们真的不知道,越来越多的天灾人祸是上天在一而再再而三地警示我们 ,还是上天已经启动了如电影《2012》所猜想的大灾难?《2012》电影中预言的故事未必发生在2012年,但是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我们逃 脱“2012”预言的机会不大。

许多人把希望寄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依靠人类的智慧,到时总有办法解决。

不幸的是,这是人类的一个幻想。

我将世界人口增长曲线称之为“笛卡尔曲线”,因为正是笛卡尔哲学在1644年打开了人类欲望的大门。 今天,为了避免人类快速奔向悬崖,稻盛先生及梅原先生指出,我们必须找到可以替代笛卡尔哲学的哲学,以使得这条曲线在顶端产生相反方向的转折。

拯救人类的哲学就是要将“欲望人”还原为“良心人”。 这种哲学的核心十分简单,用四个字表达,就是“自利利他”一一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人和地球的利益。

“自利” 的意思好懂,早就有人说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可是,关于“利他" ,事情就复杂了。 我们中国人都是吃过社会主义大锅饭的人,在那个斗私批修的时代,共同富裕的愿望导致了共同贫穷的结局。 如果不是包产到户,我们至今还摘不掉贫困的帽子,而改革开放不正是利用了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吗?

没错,自利是人的本性,没有自利,人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该知道,利他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没有利他,人生和事业就会失去平衡并最终导致失败。 因此我们说,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在演讲中,有专家提到了“利他竞争力”建立在利他思维上的企业经营, 可以取得更长久的竞争力。

"利他” 真的可以构成竞争力吗?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稍微拉远一点。在与知名节目主持人杨澜的对话中,稻盛先生说:

“我的家乡出了两位对日本近代史的明治维新作出过很大贡献的人物,他们就是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明治维新三杰中的两位)。 我非常喜欢西乡隆盛,他对中国王阳明的阳明学有相当高的造诣。 他曾经两次顶撞萨摩的长官,被流放荒岛。 每次流放总会带上阳明学和儒教的书籍, 即使是在贫瘠的荒岛上遭受牢狱之灾也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他是一个非常清正廉洁、 清心寡欲的人。他经常说, 位于人上施政的政治家,必须是那些不谈钱财、 不求回报,甚至能够舍却生命、忘却自我的人。他自己也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 我希望当今日本的政治家中能够多几位像西乡隆盛这样的人。"

现在我们知道,西乡隆盛是稻盛先生最尊敬的人, 在中文版《活法(叁)寻找你自己的人生王道》中,稻盛先生逐字逐句地注解了西乡隆盛的《南洲翁遗训》。 稻盛哲学中的 “敬天爱人”就是来自于西乡隆盛。

按照稻盛先生的说法,西乡隆盛对阳明哲学有相当高的造诣。 说起阳明先生,像我这样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人,内心很是复杂。 当初我们是把阳明先生作为唯心主义反动派来批判的。因为阳明思想的巅峰时刻出现在500年前的一次顿悟, 历史上称为“龙场悟道”

1508年,阳明先生36周岁,本命年。 史上最荒唐的皇帝和最富有的太监,将此鱼米之乡的书生发配到穷乡僻壤贵州龙场,当一个驿站的小头目,比现在的村长还低三级。

皇天不负有心人。 职位卑微却成就了伟大的思想, 与世隔绝却打开了宇宙智慧的大门。

在《京瓷的成功轨迹》一书中,稻盛先生说:“我之所以皈依禅宗,因为禅宗特别重视心性即灵魂磨炼。 当初,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禅定而大彻大悟,他因此明了了宇宙的真相,参透了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 据禅宗师父讲,当人的心理状态达到某种至高的状态后,就能够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所有的事物都会在一瞬间清晰起来。 而这种顿悟的境界是无法用理论和知识来解释的,用文字和语言也很难描述出来。也就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平常人即使长期坐禅也很难达成顿悟的境界。

日本临济宗祖师白隐禅师,从年轻时开始修行,一生中虽然有过无数次的小悟,但大悟却只有八次。"

由此我们知道,阳明先生是幸运的,他通过龙场悟道,达到了智慧的顶峰; 我们也是幸运的, 能够借助阳明思想理解天道只是在于良知。

稻盛先生说: “假如将人类的身体视为整个宇宙的缩影,则地球犹如身体中的一个细胞,个人则只是某个细胞中一个微小的元素。 若要细胞中的一个小元素去理解整个身体的组织,是十分困难的。 只有儒释道几位先哲才明了宇宙的真相,并指示给我们看。”

现在,我们就一起回顾一下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 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也称为“四句教”。

1、无善无恶心之体: 开悟后的阳明先生与释迦牟尼一样,他发现,吾心即天理。

“人的良知, 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 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 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心之本体也就是天地之心。道、天理、良知及万物之理本来就是一码事,所谓“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良知、天理、心之本体本来就是如如不动、无善无恶、非善非恶。 正如六祖慧能所说: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有善有恶意之动: 天理与良知虽是无善无恶,但是触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乐,却有善恶之分。

“如见孺子入井, 则生恻隐之心,此谓心之应事,而发为具体之善; 见邻有妙龄处子,生杀其亲而逾墙搂抱之心, 此谓之心应事, 而发为具体之恶.

“如好好色, 如恶恶臭。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 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臭恶属知,恶恶臭属行。 只闻那臭恶时已自恶了 ,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3、知善知恶是良知: 意念有善有恶, 良知则像24小时工作的雷达随时侦测意念的动向。

阳明先生说: “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尥怍,他还忸怩。”弟子对曰:“只是物欲遮蔽: 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

“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所以他说,满街都是圣人。 既然每个人都有圣人的良知,那么每个人也就具有了判断是非的道德权力。 你的任何一个念头,只要一出现,良知便会知道,善就是善, 恶就是恶,它看得清清楚楚,瞒不过它,所以你最好是按照良知的启示,去恶为善。

阳明先生的良知说, 真是石破天惊。 对于那些长期被八股理学禁锢的学者,其震撼力远远超过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为善去恶是格物: 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就是知行合一。

作为世俗凡人,我们整天都是杂念纷飞,一会儿想偷个懒,一会儿想占个便宜。幸好,有良知和天理随时站岗放哨。致良知,就是“去恶为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灭人欲不是将人变为草木,而是要控制人的私心杂念,使得事事合乎天理。

阳明先生的一位朋友说: “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 只是不能使他即去。”其实,私心杂念凹出现,我的良知就侦查到了 ,可总是不能将这些私欲去除。

阳明先生回答说: “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 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工夫。 "所谓修身齐家,就是要抓住那个私意萌动的时候,杂念一出来,就将其灭掉, 这才是人生立命的真功夫。

阳明先生总结说: “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天理即良知,故天人合一。阳明先生一语破的,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 白无误地阐明了 “天人合一”的东方折学思想。

天理即良知, 依良知而行,即是循天理而动;循天理而动,必得天助,天理是天地间最根本的规律,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天理即良知,这是44年来我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也是我准备将来作为墓志铭刻在自己墓碑上的五个字。

可惜,如此巅峰的思想,如此朴实的道理却被湮没了。 在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文字狱盛行,任何讨论阳明哲学的人,都可能被扣上““反清复明”的大帽子。在清朝后期,列强入侵,人们更无暇与强盗讨论“良知”。

幸好,思想的光辉不会被永远湮没。阳明思想在中国受冷落,却在日本、韩国、新加坡落地生根。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说,阳明思想是东亚五百年的活水源头。

发布于 2022-06-28 19:29

免责声明:

本文由 sunnight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