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村励志创业史
创业,年少者敢博,年长者善算,常胜者爱拼。看看那些勇于返乡创业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斗志。那么下面就让分享一些关于返乡农村励志创业史,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返乡农村励志创业史一
大学生回乡创业种多肉植物年入百万
回乡创业的缙云大学生翁杰经历了重重困难后,最终在多肉植物上找到了突破口。如今他的多肉植物基地规模步步扩大。
微风吹来,三都村沿溪公路旁的花草树木随风摇曳,阳光洒在地面上,也打在翁杰年轻的脸上。3年前翁杰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他放弃杭州高薪、有前景的体面白领工作,选择回到缙云老家创业致富。
期间,他经历过工厂破产的无奈、前途渺茫的绝望,最后机缘巧合,在缙云县新碧街道三都村开创了“老翁家庭农场”。这不仅让他走出了困境,还带动了乡亲们就业创收。在前不久的省农博会上,翁杰作为浙江省十佳农创客之一参加了农创馆的展示,还得到省委书记的鼓励。
放弃都市白领工作回农村?创业之初大学生挫折连连
出生于1989年的翁杰是个地道的农家男孩,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我没有其他优势,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吃苦。”这是翁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翁杰的出生地是缙云县新建镇丹址村,这是缙云县西部的一个小山村,务农收入低,村民多外出谋生。乡亲们为生计四处奔波的情形,暗暗在翁杰心中种下了“为村民们做点什么”的种子。2012年6月,当时的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向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线路运输专业的翁杰伸出了橄榄枝。面对一份专业对口的高薪白领工作,翁杰心中纠结万分。回农村:四年的专业知识相当于白读;留在大城市:房子、车子重压下,最初的梦想何去何从?综合权衡下,翁杰还是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回到农村创业。
回到缙云老家后,翁杰先后经历了家族企业缙云县七彩照明材料有限公司破产,为还外债疯狂接单锁具抛光加工的落魄经历。
2013年底,五水共治浪潮袭来,由于锁具抛光加工产生粉尘污染,翁杰也不得不停下,那时他仍欠账20多万。
负债起家种植多肉植物
第一次创业失败了,第二次创业又失败了,还要继续吗?
“工厂倒闭后,我负债30万元,虽然当时心里有点慌,但我不后悔,更加坚定了要创业,要翻身,证明给自己也给别人看。”翁杰说。
翁杰根据家乡多山、多竹林的特色,开始摆弄各种石制品、竹制品,并在淘宝网上开起了网店。各种新奇的根艺花盆、石头花盆、竹子花盆等手工花盆一挂到网上,很受爱花人士的喜欢,订单接二连三飞来。
在网店卖花盆、花瓶,翁杰常常会拿些花花草草当拍摄道具,多肉植物也在其中。翁杰发现,光顾网店生意的顾客除了购买花盆、花瓶外,还希望连带多肉植物一起购买。顾客购买花盆后,也大多用来种植多肉植物,而且搭配起来非常好看。2014年春,经过慎重考虑后,负债30万的翁杰,又向亲戚借款10万元,大胆建起了缙云县老翁家庭农场。“当时欠有外债,又摸不清整个行情,只能小心翼翼地推进。”翁杰说。大棚里种植的多肉植物,搭配石头、竹制器具,再在植物根部铺上铺石、黄金草等,一个创意多肉盆栽跃然眼前,价格也比单买器具多了好几倍。
为了学习多肉植物的栽培与管理经验,翁杰花费2个多月时间走遍了山东、江苏、安徽、福建、上海、云南、广东等10多个省市的多肉种植基地,并且带了大量种苗回到了缙云,建起了2个种植大棚。
品种引进后,就是种植技术的问题了。因为不懂多肉的习性,去年冬天冻死了一批夏天品种的多肉,今年夏天又热死了一批冬天的多肉。“虽然代价有些惨烈,但通过自己的摸索,积累下来的就是实在的经验。”翁杰说。如今他已基本掌握了各个多肉品种的习性和种植方法。做出名堂后,他又向银行贷款80万元扩大种植规模。现在翁杰的农场面积近30亩,种植大棚20多个,多肉品种600多个。
“小多肉”也可做成“大生意”
“多肉植物又称多浆植物,由于大多生长在沙漠,长时间吸收不到水分……”提到多肉植物,翁杰说得头头是道,并带着我们在大棚里逛开了。
虽说多肉植物比一般的植物易养活,但翁杰还是走了不少弯路。刚开始买的2000多株幼苗,由于对它们的习性不熟悉,很多还没长成就枯死了。翁杰便在网上遍访名家,向种植大户取经。比如,玉露等品种需要阴养,不能晒太阳,他就在大棚外面再加一层黑色的遮阳网;林赛、卡罗拉等品种对土壤透气性要求很高,他就在配土时多加一些颗粒物……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翁杰慢慢摸清了多肉植物的“个性”,有了自己的一套“种植经”。翁杰还专门开通了微信,和朋友们分享养“肉”心得,还不时地“晒”一下自己的“小新宠”。
对于自己的创业路,翁杰信心满满,“萌”感十足的多肉植物拥有大批粉丝。“我也在淘宝上‘试水’,市场反映很好。不到三个月,淘宝上的销量就做到了三颗皇冠!”翁杰对创业鱼(微信号:cyy2022)介绍说,现在虽是淡季,但还是忙得不可开交。
“多肉”的销路完全不是问题,但是缺乏资金流转却让翁杰觉得很棘手。
缙云县就业管理服务处在了解到翁杰的的情况后,专门组织人员送政策上门,并且鼓励其创业。“现在大学生创业,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并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比如:一次性创业补贴、大棚的场地租金等,我们还提供不超过3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且给予全额的贴息。”就业管理服务处负责人介绍说。
有了政府的鼓励与支持,翁杰坦言,自己又多了一份信心。“现在创业虽然很苦,但我相信一定可以闯出一片新天地。”
现在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翁杰的大棚内培育的多肉植物品种也已越来越多,达到了600多种,价格从几元钱到几百元、几千元不等。“老翁农场”也从起初月销售2000多元发展到现在日均销售3000多元,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1万多元的日销售额,月销售额达到了10万元左右,年收入将达到100多万元。
“老翁家庭农场”除了种植、并在自家网店销售多肉植物外,在农场里也设置了大大的多肉展销厅。每天周边赶来购买、进货的散户也是络绎不绝。“老翁家庭农场”不仅成为其他网店的供货商,同时也成为了周围部分村民就业的基地。
在翁杰的农场里还有一个大大的陶瓷体验棚。来往的客户可在陶瓷体验棚里动手制作陶瓷花瓶。经过烧制后,翁杰按照顾客的要求,搭配好多肉的品种,将作品寄送给顾客。“将顾客体验与购物相结合,更能引起互动和增加趣味性。这也只是在初步尝试阶段,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再决定以后的发展方向吧。”翁杰说:“我现在的产品主要销售方式就是批发和零售,批发客户主要是浙中南地区的花店和批发市场,零售就遍布全国各地了。预计今年销售额有200多万元。”
记者在翁杰的微信里看到他同女友胡虹芳在多肉基地拍摄的婚纱照,才子佳人在簇簇多肉中幸福洋溢。照片通过微信朋友圈发送出去后,引起强烈反应。“也许可以利用多肉基地,搞一个婚纱摄影基地呢。还可以打造多肉墙室内装修基地,也可将多肉植物与其他植物一起综合种植……”翁杰对农场的发展有许多想法。根据市场需求,这个不服输肯吃苦的小伙子,创业道路将越走越宽。
返乡农村励志创业史二唐山留学生回乡创业 库存5万公斤鲜肉待销
留学韩国回乡创业的乐亭县庞各庄乡大学生刘凯,带领乐亭县牧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02户社员搞野猪养殖,几年来效益一直不错。去年,他们饲养野 猪的规模、产量都有所提升,但猪肉销量却不如往年。眼看快过年了,望着存放在冷库里的5万公斤鲜野猪肉,刘凯很是着急。
1月29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庞各庄乡王庄子村的乐亭县牧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看到,占地24亩的9个养殖大棚依次排开,大棚里面,是用钢 筋围成的一个个约12平方米的野猪圈,机灵可爱的小乳猪、健康活泼的保育猪、肥头大耳的育肥猪,有的在欢快地吃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喝水解渴。刘凯介绍,这些猪都是长白山原始森林的纯种野猪与中国原生态母猪杂交的二代产品。2007年,刘凯从韩国忠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2008年,刘凯与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妻子结婚。2009年,养猪市场瘦肉精添加严重,刘凯经吉林延边朋友介绍,买来长白山奔跑野猪饲养,家人和朋友吃过野猪肉后,都认为肥肉肥而不腻,瘦肉瘦而不柴。从此,刘凯便萌生了养殖野猪的想法,他以每头1万元的价格引进108头长白山奔跑野猪,饲料为玉米、大豆、甜玉米芯,生长周期为1年半左右。该项目作为乐亭县畜牧行业的龙头,也得到了该县相关部门的帮扶和支持。经唐山市畜牧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验,按照农业部相关规定,其养殖的野猪磺胺类、金霉素、土霉素等12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6年来,他们已经投资1600万元,仅去年一年就投入400万元,用于猪舍改造、聘请畜牧专家、青储1000多吨甜玉米芯发酵饲料及猪场日常管理经营。2014年,刘凯带领102户村民建起乐亭县牧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往年野猪产量在2万公斤左右,销售不成问题,去年野猪养殖规模、产量都有所提升,现有存栏野猪2600头。年底宰杀后,约5万公斤切割冷冻野猪肉存放在冷库里。
为帮助村民打开销路,近日,刘凯一直在忙着利用网络、电话、微信等方式联系买家,北京、天津、山西及省内部分城市的客户陆续订购野猪肉,唐山荷花坑市场也有他们的野猪肉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
刘凯说:“我们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吃上健康的肉食,但面对眼下销售市场遇冷的现状,我们急需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100多户村民一年的收成希望都在这里,他们盼着快将库存的野猪肉卖出去。希望有这方面需求的社会各界人士与我联系,电话:13503156526。”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返乡农村励志创业史相关内容
返乡农村励志创业史三
80后女大学生养鸡创业故事
在曲阜市尼山镇屯里村,有十余户养鸡户,而引领这场养鸡创业大潮的,则是嫁到村里的枣庄“媳妇”魏哲英。魏哲英是80后创业大学生典型,现在的她,却有着更重要的身份——屯里村支部委员,曲阜市第十二届十三次政协委员,济宁市第十二届党代表。回乡创业的她走上了养殖致富的道路,尽管这条道路坎坷曲折,三落三起。
放弃工作毅然回乡第一批鸡被秋雨淹没
2002年,魏哲英从聊城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就来到青岛的一家肉鸡公司打工,她所在的公司是集种禽、孵化、肉鸡饲养、肉产品加工、饲料、兽药为一体的龙头出口企业,凭着一番干劲儿,魏哲英一步步从一名普通员工逐渐晋升到中层管理干部,从事技术管理工作,成为技术骨干。
在青岛工作的第二年年底,她与老家是山东省曲阜市屯里村的孔宪华结婚了。二人同是单位的大专毕业生,在公司又是中层以上干部,公司优先为他们考虑安排住房问题。然而,正当他们在青岛的事业一片光明时,魏哲英夫妇却有了回家创业的想法。她与孔宪华商量,与其在外面给别人打工,还不如回家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于是,2005年5月份,她与对象双双毅然辞去了工作,回到了屯里村。
因为有工作经验,他们决定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出发,搞肉鸡养殖。几经曲折,魏哲英夫妇用自己家的承包地换下了邻居靠路边的一片场地,进行鸡棚的搭建,可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养鸡场靠近河滩,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回家养的第一批鸡还没出栏,就被一场罕见的秋雨给淹没了。魏哲英告诉记者,第一次养鸡,直接经济损失过万,再加上建棚的一万多元,这一场洪水让他们几乎破产。
东山再起从头开始第二批鸡遭遇禽流感
在一番伤心痛苦之后,魏哲英选择了坚强。收拾残局,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魏哲英一步一步重新建起了大棚鸡舍,进来了鸡苗。然而,老天爷又给魏哲英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这第二批鸡在成长的过程中,又赶上了全国爆发的禽流感。
据魏哲英介绍,那个时候,人们“谈鸡色变”,不敢吃鸡,肉鸡的价格暴跌。不过,有着良好专业素养和前期养殖经验的魏哲英,在进购第二批鸡时,精心选取了鸡苗,科学饲养,同时与肉鸡收购公司签订了合同,最终,魏哲英的这批鸡,在市场价却跌至每斤2.3元的情况下,仍按照合同以每斤3.1元被回收,这一次,她盈利6000元。
创业的初期,魏哲英也有过后悔的懊恼。放着安稳的工作不干,偏回家养什么鸡啊,这样的情绪也曾困扰过她。然而,倔强的魏哲英还是咬牙挺住,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既然决定做了,就不能再犹豫,而且要做出个样子。
创业刚刚出点成绩
又经历了“拆棚”风波
经历了两次失败和挫折,魏哲英的坚持有了更大的回报。第三批合同鸡挣了8000余元。2006年春天,养鸡行情看好,第四批鸡挣了5600余元……到第七批鸡时,她获利1.2万元。盘点回家创业养鸡一年多的时间,虽历经风雨,却也收获不少,一年的时间,养鸡共盈利5万多元,魏哲英在辛苦付出之后,终于尝到了创业的甜头。
然而,就在她准备趁势大干一场的时候,问题又找上了门。当初与邻居讲好以地换地,付钱包地两家双赢,可是这位邻居老农眼红心狠,总是想着“找茬”,整天以各种事由到鸡场“视察”,搅合的魏哲英全家不得安宁,事情僵持到2006年10月份,邻居老农非让拆棚,万般无奈之下,魏哲英只好把刚建起不久的大棚和场舍忍痛拆了。
关键时刻,政府出手相助。经过村委会协助,2007年年初,魏哲英转包了一处新场址,2007年2月至4月份,她倾其全部家底,投资10万余元,建成了两座可饲养15000只鸡的大型鸡棚,兴建了50吨的蓄水池,2007年共饲养出栏了8万多只肉鸡,除去成本,纯收入15万元。现在,魏哲英的事业一切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些村民看到她养鸡挣了钱,眼也热了,也要跟着建鸡棚,她都毫不保留地手把手教给他们,并现场指导传授技术。在魏哲英的带领下,屯里村兴起了养殖大潮,共同走上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