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的创业故事分享

wujizh
wujizh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22 浏览

  大人物的创业故事分享,今天来为你讲述纳德·特朗普、曾毓群、侯为贵的创业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唐纳德·特朗普的创业故事

  特朗普生于1946年6月14日,在纽约市出生,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由于祖父英年早逝,父亲为帮助家计,甚早即决意创业,发现房地产生意颇具“钱”途,遂创设“特朗普公司”,专门在纽约市皇后区及邻近地区兴建并经营中型公寓,供一般民众租赁或购买。

  在父母亲友的爱心呵护下,特朗普自幼即满腹自信,活力四射,无法静下来用功读书。13岁那年,父母只好送他去“纽约军事学校”求学,冀望军校的严格训练能帮助他力争上游。在军校就读期间,特朗普人缘甚佳,不仅学业成绩优异,也是运动健将,1964年自军校毕业时,领袖气质已隐然成形。

  离开军校后,特朗普获准进入隶属常春藤联盟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就读。大学时代,特朗普孜孜不倦地汲取商业领域新知,培养机敏生意眼光,加上父亲耳提面命的经营秘诀,大四时,已蠢蠢欲动,欲在商界闯出一片天。他不时去国外考察最新与未来的经济走向,深切体认现今最重要的企业经营战略就是“市场营销”。

  大学一毕业,特朗普即进入父亲创建的房地产公司任职。虽然大学四年的每年暑假,他都协助父亲管理业务,却不愿待在生活圈子狭窄的纽约市皇后区,宁可独自迁居繁华热闹的曼哈顿,勇敢地伸出触角,在高级社交圈结识不少有钱有势的政经名流,对于他日后发展房地产事业,有莫大助益。

  特朗普自认比父亲更具野心,他看出纽约市的经济潜力,开始着手兴建外观壮丽显眼的高楼大厦,赚取较高利润。1974年,纽约市曼哈顿区的“宾夕法尼亚中央铁路公司”宣告破产,特朗普立刻买下这块地产,向政府建议在此兴建“市立会议中心”,但迟至1978年才始获纽约市政府首肯。特朗普得寸进尺地向市政府要求用“特朗普”命名此会议中心,可惜遭市政府拒绝。

  1975年,特朗普以1千万美元买进邻近纽约中央火车站的破旧旅馆,历经五年的运筹帷幄,不仅说服市政府给予40年减税优惠、顺利办妥贷款手续,并亲自监督重建工程,于1980年竣工的“凯悦大饭店”,是特朗普房地产事业上的重要里程碑。他以重金礼聘着名建筑师设计新颖亮丽的旅馆外貌,吸引络绎不绝的宾客,至今仍生意兴隆。“凯悦大饭店”的成功,彰显出特朗普锐不可当的企业才华,年仅34岁,已在纽约市颇具名气。紧接着,又以2亿美元在纽约曼哈顿商业区兴筑“特朗普大厦”,这幢高达68层的综合商业大楼,为高收入的民众提供宽敞办公室、精品商店以及豪华公寓,吸引无数长期租客,特朗普亦因此赚进滚滚钞票,并继续攀越更具挑战性的高峰。

  特朗普逐渐将投资范围延伸至房地产以外的行业,开设赌场、经营航运、主掌职业足球队、赞助职业拳击赛。

  他在累积财富的过程里,将自己的姓名冠在手下每一项房地产与投资事业上,连他拥有的泰姬玛哈赌场内,供顾客装钱币的塑胶小桶也印上特朗普之名。由于财富堆积而来的荣耀与名位,使他不禁沾沾自喜,陶醉在虚幻的金钱游戏与声色犬马中。

  曾毓群的创业故事

  1989年,这个来自宁德市蕉城区飞鸾镇岚口村的农家孩子,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至福建一家国企。

  不过,仅仅三个月,他就辞去工作,跑到广东一家电子厂做工程师。在那个年代,这样砸破铁饭碗的举动,可谓十分大胆。

  曾毓群去的这家公司是东莞新科磁电厂,隶属于全球最大的独立硬盘磁头供应商SAE。

  在新科,曾毓群一干就是十年。凭着出色的专业能力和胆识,他31岁时便成了最年轻的工程总监。

  一次,SAE执行总裁梁少康找曾毓群帮忙考察一个电池项目。曾到深圳跟专家讨论了一天,回来写了一份报告,论证了的确有可行性。梁少康此后透露了真实目的:拉他一起做电池。但曾毓群并没有答应,当时他正与猎头接洽,打算从新科离职去深圳一家公司做总经理。

  梁少康深知曾毓群的才华,又找到曾在新科的顶头上司陈棠华做说客。

  几次三番,曾毓群终于被说动,决定几个人一起做电池。就这样,1999年,梁少康、陈棠华、曾毓群等人组建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简称ATL)在香港注册成立,并在广东东莞成立了首家工厂。

  回忆起创业之初,曾毓群说“完全是一种冲动”。当时公司没钱,所有人工资减半,而且广募资金,把能找到的钱都投进去了。如果没有这次冲动,堪与国际巨头抗衡的中国电池企业或许就不会这么早诞生。

  购买专利“被坑”解套成功量产

  要做电池了,ATL首先要为自己找准一个研发方向。当时市场上常见的圆形电池、方形电池等产品是索尼、松下等日企的天下,自动化程度很高,质量整齐划一,中国企业很难与其竞争。

  这样,尺寸灵活多变、不太适合自动化的聚合物软包电池,就成了ATL的选择。创业团队发现,诺基亚一款翻盖式手机配的是索尼聚合物软包电池,短小、轻薄,便于携带,他们判断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便由曾毓群带着资金飞到美国,购买了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聚合物锂电池专利授权,规定每卖出一个电池要支付对方固定比例的提成。

  然而,试制开始后,他们发现,按贝尔实验室配方做出来的电池有个要命的问题——反复充放电后,电池会鼓气变形,以至于不能继续使用。

  曾毓群跑回美国找专利授权人。结果对方慢悠悠地说,电池鼓气是一个本质问题,他们也不知道怎样解决,被授权的全球二十几家企业也都没人能搞定。

  250万美元创业资金已经花去大半,产品却不能使用……回国后的曾毓群夜不能寐。经过苦苦思索,他推测问题可能出在电解液成分上。锂电池能使用的温度上限是85℃,而贝尔实验室的电解液中有些成分沸点为93℃,非常接近锂电池温度上限,这会不会有关联呢?

  整个团队根据这个思路讨论了一个下午,随即联系电解液生产企业,弄出了七个新配方,排除了低沸点的化学物质。两周后,根据两个新配方做出来的电池竟然真的不鼓气了!就这样,ATL成了全球20余家获得贝尔实验室授权的企业中唯一成功量产的公司。

  2000年正值国内手机开始普及,但国内手机企业高度依赖韩国方案商,买来套件组装一下就成了手机,能改动的东西很少,除了电池。而ATL报价是韩国电池的一半,容量却增加一倍,还能量身定制不同尺寸,没有哪家厂商能拒绝这个诱惑。在DVD、蓝牙耳机、手机等电池市场,ATL的产品迅速铺开。

  2002年6月,ATL单月盈利,当年实现整年盈利,并获台湾汉鼎的A轮风投。2003年,美国凯雷投资和英国3i集团B轮投了2500万美元。

  2004年,苹果找上门来。据悉,苹果当时也找过别的锂电池公司,但要么没有灵活性,要么解决不了电池鼓气的难题。而ATL为他们解决了当时锂电池循环寿命过短的问题,成功为苹果一款MP3供货,共计1800多万个。而随着苹果进军智能手机行业,ATL也顺利成为iPhone电池供应商,直至今天。

  侯为贵的创业故事

  侯为贵1942年生于西安,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中专老师。后来,学校改为航天部691厂,侯为贵也从老师变成技术员,历任技术科长、技术副总。

  80年代初,在钱学森的要求下,691厂开始研究半导体技术。侯为贵作为骨干,被派往美国考察。在那里,他就像“到了另一个星球”,震惊之余,每天接受市场的洗礼。

  在国内做集成电路时,厂里不考虑成本,电镀很厚,几个微米。美国人说,你们这是乱撒钱,电镀并不需要那么厚。对方的话让侯为贵第一次萌生了市场和成本意识。

  回国后,不甘心当一辈子技术员的侯为贵决定创业。1985年,他说服领导,以技术引进为由,前往深圳创办了中兴半导体。最初想做IC,但那是个烧钱的行业,为了求生存,他只好从电风扇、电话机等做起。

  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薄。以电话机为例,每台赚几毛钱,200多号人干一天还拿不到200块,人均创收不如一个修鞋工。但通过做电话机,侯为贵接触到程控交换机,他敏锐地意识到,通信业在未来将会迎来大发展。

  当时,国内通信市场被NEC、爱立信、朗讯等国际巨头垄断,分别有来自7个国家和8种制式的机型,业界流传着“七国八制”的说法。侯为贵夹缝中求生存,针对农村市场,推出第一代程控交换机。

  凭借这一产品,中兴摆脱苦日子,销售额很快突破一个亿。但苦恼随着而来,股东们开始为利益而争,侯为贵不愿看到中兴陷入险境,开始在产权上做文章。

  1993年,侯为贵等技术元老自筹资金,成立维先通,并与691厂、深圳广宇共同组建中兴通讯,在国内开创了“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全新模式。通过这一制度设计,侯为贵避免了股东的过多干涉,争取到更多的自由度。

  这次制度创新后来成为中兴成长的重要推手,使中兴避免了国企“巨龙”式的悲剧。

  不搞技术崇拜

  侯为贵工程师出身,做了几十年的技术专家,但他对技术并不迷信。多年的市场摸爬滚打经验告诉他,技术必须紧贴市场,过快或过慢都不行。

  摩托罗拉当年因为技术崇拜,推出野心勃勃的铱星计划,最终却因为技术超前,投资巨大,以惨败收场,搞得元气大伤。侯为贵目睹了这一切,对市场多了一份敬畏,他的目光总是专注于技术和市场的结合点上,这让他有鹰一样锐利的眼光。

  2001年做小灵通时,这种产品并不受专家和企业待见。日本京瓷曾找华为合作,华为以技术落后为由拒绝了。在中兴内部,很多技术人员的观点和华为一样。更要命的是,国家的政策摇摆不定,曾几度下令封杀、缓建。

  侯为贵不为所动,他站在市场的角度,反驳了质疑者:第一,国内电信业分拆后,电信和网通为了生存,对小灵通有迫切需求。第二,小灵通技术在日本很成熟,UT斯达康在国内已经布局。第三,与移动相比,小灵通资费低,单向收费。

  基于这样的判断,中兴坚持做小灵通。此后,随着国家政策放开,中兴赢得了大单。在鼎盛时的2003年,小灵通一度为中兴贡献了1/3的收入。

  很快,相似的一幕再度上演。

  联通上马CDMA之初,华为认为CDMA95技术落后,转而重金豪赌技术更先进的CDMA2000。侯为贵不以为然,在他看来,95标准并不逊色于GSM,发展2000要从95积累技术。退一步来讲,即使联通没有采用95,中兴也可以寻求海外市场。

  最终的结果是,联通采用了CDMA95,中兴再次成为最大的赢家。两场战役,中兴完胜华为,趁机缩小了与华为的差距。

  时值互联网的寒冬,全球通信巨头都在苟延残喘。华为经过2000年的急速扩张后,也遭遇业绩大跳水,任正非不得不写出《华为的冬天》。而中兴却逆势成为当时表现最好的通信厂商,这其中被誉为“过冬棉被”的小灵通和CDMA功不可没。

  低成本尝试

  重视市场,并不意味着忽视技术。只不过,和华为重金豪赌某一技术不同,侯为贵采取的是一种低成本尝试的策略。具体来讲,中兴不排除任何一次新的机会,也不会在某个机会上过多下注,只有在形势明朗后,才会大规模投入。

  这种策略源自市场的教训。北电、摩托罗拉等国际巨头,都曾因为冒进盛极而衰,有的甚至彻底倒下。另一方面,保守同样害人,曾经叱咤风云的诺基亚,就栽倒在以前的功劳簿上。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最好的策略就是全面跟踪,一个也不落下。

  在3G投入应用前,市场上有WCDMA、CDMA2000、TD-WCDMA三种制式,背后的主导者分别是欧洲、美国和中国。由于信息产业部久拖未决,各厂商不得不三头下注。

  虽然都是三箭齐发,但侧重点不一样,华为采取一贯的压强原则,投入几千人的研发团队,以压倒性的物力和财力,豪赌被公认为是主流的WCDMA。

  与华为不同,侯为贵采取中庸策略:不放弃WCDMA,适度投入;依托CDMA95,向CDMA2000过渡;与大唐共同起草TD-WCDMA,争取政府的支持。

  TD-WCDMA是中国第一次尝试国际标准,大多数厂商信心不足,敢于大规模投入的寥寥无几。但侯为贵断定,这是一次政府意志,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必定会在政策上给与大力支持,因此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最初只投入了几十人,后来逐渐增加到3000多人。

  2009年,中国移动获得TD-WCDMA牌照。在设备招标中,中兴凭借技术上的优势,毫无悬念地成为最大赢家。

  虽然后来,WCDMA成为世界主流的3G标准,华为也因为这次豪赌,逐渐拉开和中兴的差距,但侯为贵的选择,无疑确保了中兴的稳健经营。

  不轻言放弃

  侯为贵做事稳健,从不冒进,可一旦下决心做,就会变得非常固执,绝不轻言放弃。

  联通刚开始做CDMA时,曾在CDMA95和CDMA2000之间摇摆。1998年,好不容易选定CDMA95,在北京小汤山举行投标,中途却被有关部门紧急叫停,原因是与高通的知识产权问题尚未解决。

  几番折腾下来,包括华为在内的很多厂商纷纷选择放弃。华为的判断是:联通在短期内很难上马CDMA,即使几年后上马,也会选择更先进的CDMA2000。

  侯为贵也曾一度犹豫,在中兴内部,甚至出现项目组被解散的情况。但最终,他选择了坚持,继续投入大规模研究。结果,在后来的招标中,中兴几乎成为联通的唯一选择。

  2000年,TD-WCDMA被ITU接纳为国际标准,众厂商开始纷纷布局。但接下来长达八年的技术研发和政策等待期,却耗光了大多数公司的激情和信心,他们有的中途观望,有的则干脆彻底离场。中兴是少数坚持下来的厂商,最终大获全胜。

  海外征战20年,侯永贵的坚持不但让中兴活了下来,还活得很好。非洲是中兴的重要市场,那里很多国家政局不稳,经常动乱,中兴人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干活。

  2007年,侯为贵派人去开拓索马里市场,当地运营商安排两辆配有重型武器的专车来接机,车上由全副武装的保镖坐镇。深夜,酒店外传来阵阵枪声,一场激战正在上演。

  争夺埃塞俄比亚市场时,很多欧美通信巨头认为工程复杂,要在偏远地区雇人挖沟,埋电缆,感觉很吃亏,中途选择了放弃。但中兴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这样的坚持中,中兴人一点点赶上巨人的步伐。2G时代,大局已定,很难翻盘;3G时代,中兴主动出击,开始崭露头角;到了4G时代,中兴不但赶上了跨国巨头,还在技术上取得一定的领先优势,力压诺基亚,成为全球第四大通信设备制造商。

发布于 2022-06-13 22:42

免责声明:

本文由 wujizh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推荐内容

回老家做生意的项目
贵阳做的小本生意
贵阳做生意的项目有什么
广州做生意的小本项目
做什么小生意最赚钱
可以做的小本生意有什么
地段较偏僻做什么生意
在市场做点小生意
本命年能做的小生意
火鲤鱼 © 2025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