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价格竞争形成的外部因素
(1)产业所处阶段。从产业生命周期来看,价格竞争一般发生在正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 。
(2)产业特征。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存在着进入和退出壁垒,这是产业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于具有“低进入壁垒和高退出壁垒” 的产业,往往极易发生“恶性价格竞争”。产业的另一主要特征——产业的集中度,它也是衡量产业内竞争程度的标志之一;产业集中度过低将会导致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很容易引发“恶性价格竞争”;产业的第三个主要特征是产能情况。生产能力大大过剩时,企业往往直接采用低价策略,进而导致产业内的“恶性价格竞争” 。
(3)产业结构。主要是考虑战略集团的数量与规模。波特认为,领导型战略集团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稳定,而数量众多且势均力敌的其他类型战略集团的产业结构则缺乏稳定性。各企业为了争夺领导地位,必然发起广告战,从而进行价格战,最终易陷入“恶性价格竞争” 的旋涡。
(4)政府宏观调控。如果政府对宏观调控不力,对市场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就会引起企业对热门产业的大量涌入。重复的投资建设,导致产品的相对过剩、同质化和营销手段的趋同等,必然引起“恶性价格竞争”。
(5)市场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不严整导致了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也产生了企业间市场条件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使不同的企业存在着不平等的竞争机会和条件,也使有些企业对价格竞争具有更强的承受能力。这些企业往往会挑起价格战,从而引发产业内的“恶性价格竞争”。由于价格是产品最主要的外在表现之一, “恶性价格竞争”其实体现了产品间的恶性竞争。在产品同质和营销模式(4Ps)趋同的情况下,即使产业情况良好或国家调控政策正确,在产品供给大于需求时, “恶性价格竞争” 依然有可能发生;而如果产品和营销模式的差异性较大,产品的价格会形成一定梯级,产品相互间的可替代性较小,自然就避免了恶性价格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