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经济与经济增长来源
事实上,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确实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在最近1O年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以ICT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部门是主要增长来源之一。1990年~1999年,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国内总收人从3300亿美元增长到729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0.4%,大大高于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占经济的比重由5.5%上升到8.2%1995年~1999年,美国GDP年均增长速度为3.8%,计算机,软件和电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87个百分点,约占23%。
1990年~1995年计算机价格年均下降15%,而1995年~1998年计算机价格加速下降,达到年均28%。也就是说,按可比价格计算,1998年的计算机价格仅为1990年的l6.56%。计算机价格的持续大幅度下降对美国的低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表3中的数据表明,1996年以后,计算机和电讯产业价格下降致使美国的通货膨胀每年减少0.4个百分点以上。由于对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的投资占美国的资本投资比重已经超过4O%,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价格的大幅度持续下降,使得美国的投资效益大大提高,经济规模快速膨胀,在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的情况下,就业稳步增加。同时,作为投资品的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价格高速下降.为这些技术和产品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是美国根生的技术,在计算机和通讯产品研究与开发领域的领先地位,使得美国既向全世界出口技术和服务,获得“技术租金,又出口产品获得利润。因此,在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美国基本上是通吃,除非其他国家缩短与美国的差距,蚕食掉美国的高技术国际市场,否则,尽管随着计算机和通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品日益普及,市场逐步饱和,这些产业的增长速度将会放慢,美国经济增长也将会放慢,但由于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仍然很明显,其他国家在短时间内很难赶上,因此,其经济的高速增长速度不会急剧下降,将软着陆。也就是说,尽管美国经济在2000年末出现了增长率快速下滑,2001年有可能仍然达到3%左右的增长速度.高增长仍然可以持续一个时期,直到此次技术革命的扩散达到“均衡”。
据哈佛大学乔根森(Jorgenson)教授的计算,1973年~1975年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仅仅增长了0.34%,而1995年~1998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0.99%。资本深化和计算机价格下降使平均劳动生产率(ALP)年均额外增长0.49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加快使平均劳动生产率年均额外增长O.63个百分点。说明美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变化及其导致的价格下降和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导致的价格下降。
按照乔根森(Jorgenson)教授的观点,计算机功能的急剧提高,价格迅速下降和快速普及,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由于计算机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效率的改善,同样的投入获得了更强大的计算能力。这提高了计算机产业的生产率和总量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使得计算机产业层次和总量层次的劳动生产率均提高了。第二,计算机的大量应用,导致了应用计算机的产业投入上升。由于生产过程中应用了更多功能更强的计算机,对计算机的投资增加了劳动生产率。如果将计算机的应用对产出的贡献计入资本深化的影响,总量全要素生产率不受影响,因此,快速的计算机能力的增长,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深入影响总量产出。计算机生产技术的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和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总量上都有贡献。但是,计算机能力在应用计算机的产业内的积累对其他投入(主要是对劳动力和中间消耗)有所替代,虽然导致了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并不能导致全要索生产率上升。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贡献。如果没有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及其产业化,也就没有2O世纪9O年代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就没有新经济。在乔根森教授对计算机与通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计算中,他没有考虑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间接影响。因此,他认为,这肯定低估了ICT产业的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快速扩张,失业率不断下降。1992年美国的失业率为7.5%,到1999年降低到了4.2%,2000年预测为4.1%。国失业率降低到了接近充分就业的水平。但是,由于就业变得容易,美国劳力素质提高的速度放慢,使得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对平均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比20世纪90年代初减少了0.1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