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被苹果骗了



如果说星巴克直接取消了小杯,那么苹果就是直接取消了“中杯”,只落得个“小杯”和“超大杯”,让人在两者之间做个选择(没错其实就是逼用户选择512GB)。


但你试想一下,现在每个人的手机里装满各种app和照片,128GB的小内存不够用,512GB又太贵也大可不必。这时候256GB的内存规格,似乎成了既合适又不浪费的选择。
 虽然这个爆料还没实锤,但已经引起不少果粉的不满,还有人把五菱和苹果进行对比,评价苹果:人民需要什么,苹果就取消什么。简直不要太贴切。
虽然这个爆料还没实锤,但已经引起不少果粉的不满,还有人把五菱和苹果进行对比,评价苹果:人民需要什么,苹果就取消什么。简直不要太贴切。




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苹果其实在官网页面结尾用小字批注免责声明:“由于侵入液体而导致的损坏不在保修范围之内。”
 广告吹得大,锅背得小。一方面故意含糊“抗水”和“防水”的概念,进行虚假宣传忽悠消费者。另一方面苹果表示进水拒修,如果手机真进水了只能自掏腰包,也难怪苹果因此吃了不少官司。命 名 心 机苹果在命名上也很有心机。自iPhone 4S问世后,苹果几乎沿用固定的命名法则,但偶尔也会搞点洋名把戏。不懂就问,比如“iPhone”为啥叫iPhone?有人曾解读,“i”不就是“我”。你看iPhone 就是“我的手机”,名字卖的就是独一无二的尊享感。再看打破机身尺寸传统的iPhone6 Plus,“Plus”强调的就是“增加”。不过,加个Plus何止于大,还是逼格。
广告吹得大,锅背得小。一方面故意含糊“抗水”和“防水”的概念,进行虚假宣传忽悠消费者。另一方面苹果表示进水拒修,如果手机真进水了只能自掏腰包,也难怪苹果因此吃了不少官司。命 名 心 机苹果在命名上也很有心机。自iPhone 4S问世后,苹果几乎沿用固定的命名法则,但偶尔也会搞点洋名把戏。不懂就问,比如“iPhone”为啥叫iPhone?有人曾解读,“i”不就是“我”。你看iPhone 就是“我的手机”,名字卖的就是独一无二的尊享感。再看打破机身尺寸传统的iPhone6 Plus,“Plus”强调的就是“增加”。不过,加个Plus何止于大,还是逼格。 还有iPhone X 的命名,就因为2017 年正好是苹果十周年纪念日,苹果直接取消了 iPhone 8s 的命名套路,而是拿iPhone X 替代,因为字母“X”在罗马数字中代表着“10"。
还有iPhone X 的命名,就因为2017 年正好是苹果十周年纪念日,苹果直接取消了 iPhone 8s 的命名套路,而是拿iPhone X 替代,因为字母“X”在罗马数字中代表着“10"。是不是听着瞬间高大上?还让全世界都知道苹果十周年。
所以苹果每一代 iPhone 的命名,都不简单,就是在使劲搞噱头。
装 逼 文 案说到苹果,就不能再聊聊被封神的苹果文案。苹果每年出街的新机广告文案,短小精炼、果风满满。字里行间不是“重新定义”,就是“改变世界”,看着心里一惊一乍滴。 苹果文案除了被称为叠音字狂魔,营造了一种“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吸引力,更有人形容犹如自带大人物的BGM登场。
苹果文案除了被称为叠音字狂魔,营造了一种“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吸引力,更有人形容犹如自带大人物的BGM登场。

还记得今年年初,#何同学采访苹果CEO#这一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
一向高冷的苹果,居然接受了视频博主——何同学的采访,库克在交流中更是提及“我经常和年轻人交谈,年轻人充满理想”。

何同学作为一枚资深果粉,对苹果设备如数家珍,其视频内容又很圈粉年轻人。
因此库克采访何同学,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何同学既是果粉又有粉丝,抓住了何同学,就能抓住何同学背后千万万万的年轻人。
不得不说,苹果确实很会搞关系。
这几年苹果也在向中国消费者频频“示好”,给“果味”加上一层“本土味”。
苹果先后联手陈可辛全程使用iPhone X拍摄《三分钟》,找上贾樟柯拍《一个桶》,再推出周迅主演的《女儿》。

苹果就是把中国人重视亲情、团圆的心理,拿捏得死死的,通过打情感牌讲温情故事:
把你感动得稀里哗啦,然后再偷偷地安利“用iPhone拍摄出色的视频”。
关于苹果的那点“心机”,数都数不过来,篇幅有限不一一说了。
小到一个名字,大到一个广告片,苹果都恨不得把逼格的排面拉满,最后偷偷割韭菜。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