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黑土地上涌春潮——辽宁省辽阳县农村地区采访见闻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题:黑土地上涌起的春潮——辽宁省辽阳县农村地区采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张非非
东北已进入隆冬季节,记者在辽宁省辽阳县多个乡镇基层采访时,惊讶地看到,尽管天寒地冻,黑土地依然繁忙。 生产现场机器轰鸣,大棚内绿意盎然,受益于当地党和政府的利好政策,当地农民们正在告别贫困,全力迈向富裕的小康生活。
隧道开辟农民致富之路
车翻山越岭,穿越辽阳县最偏远的东部山区姿岭隧道后,进入辽阳县甜水满族乡。 据县干部介绍,以前甜水乡的数万农民一到冬天就被挡在辽东的大山深处。 2023年以前,农民出入大山仅在羊肠小道上就拐了21个弯。 特别是在冬季大雪封山的时候,人民生活极为不便,一切变化都始于2023年的精准扶贫工作。
2023年4月,辽阳市在省扶贫资金支持下,投资3000万元开工建设样岭隧道。 一年后,587米长的样岭隧道全线贯通,甘水乡农民出山时间从过去的21分钟算起,一分钟车程,农民手中的农副产品陆续运到外地销售,农民的日子变得富裕起来。
在甘水乡古家子村,记者来到曾经的贫困户谢永宽家,一进院,三间新房就很亮堂。 记者注意到,院子的另一边是低矮破旧的老屋,与三所新房子形成强烈的反差。 谢永宽告诉记者,这是一座住了30多年快要倒塌的老屋,几年前儿媳妇真的没能在苦日子里走出家门。
2023年辽阳市委书记王凤波来到谢永宽家,看到他们一家生活困难的情景,很难过。 当场安排镇政府帮助谢家新建,2023年全家人住在新建的房子里。
谢永宽说:“政府贷款三万元给我家,买了几头黑毛猪作为扶贫启动资金,并精心饲养。 去年,我家的黑毛猪几十头了,完全摆脱了贫困,老头子(谢永宽)成了全市勤劳致富光荣的脱贫标兵,成了市里的人大代表,儿子也改嫁了。 ”他说。
甘水乡党委书记李海清说,过去甘水乡因道路不通,粮食售价比附近乡镇低3到5分钱,运费还贵,老百姓好不容易采到山货,下雪就搬不动。 姿岭隧道打通后,2023年这里的玉米每斤卖0.87元,和外乡镇的价格差不多,蚕、榛子等农副产品的外运比以前好多了,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
袜子轰鸣“织”出乡村新活力
来到有“中国北方袜子生产第一镇”之称的辽阳县小北河镇,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小北河袜子艺城”展现在记者眼前。 镇长王洪旭介绍,小北河镇家生产棉袜历史已有30多年,目前全镇共有织袜厂202家,大型电脑袜2万双,年袜子20亿双,全国棉袜产量稳居第二。 “全镇4.4万人中,三分之一从事袜业生产,吸纳周边乡镇4000多人在这里打工。 年轻男子从事看台工作时,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老人在家叠袜子每月也能赚3000多元。 袜子厂大大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袜子生产已是富民强镇的支柱性产业。 ”王旭洪说。
在通气湾村农民王波涛家,记者看到120只袜子在咕噜咕噜地运转,他告诉记者,这些机器都是电脑控制的,每天24小时持续运转,一天最多可以生产2.3万双袜子,目前机器生产的是他家还最先创办了电商平台,开始在线销售袜子。 “当地政府特别支持大众的生产发展,实行宽松的税收政策,我厂除了每年支付150万元工人工资外,还能实现纯利润100万元。 ”他说。
小北河袜业城总经理吴春光介绍,过去小北河袜子产量大,但市场销售在南方,主要是浙江大唐袜业城和义乌袜业城。 县委县政府为巩固这一支柱产业,全力推进小北河袜业艺城项目建设,通过三家当地民营企业集资投入,政府调整2000万元银行贷款,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5%,建成后将为全国袜业企业提供批发市场今年夏天在这里举办中国小北河袜子艺术产业博览会,小北河的袜子产业会越来越大吧。
“东北第一村”的幸福生活
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上世纪80年代还是全辽阳最穷的村子,因地处低洼,年久九湿,对当地人说:“吃粮食靠回赠,花钱靠贷款,骡马结沟头,大姑娘出去。”
进入前杜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雕梁画栋的仿古牌楼,街道两旁是热闹的商业街,有银行、超市、星级酒店、移动公司、各种风味酒店,往前走几百米就是一万平方米的农民休闲文化广场和园林式人工湖公园。 再往前走,十几栋高高低低的现代高层住宅被全封闭的小区包围着,全村640多个村民居住在这里,楼房的停车场上密集地停放着小汽车。 另一方面,在生活区旁边广袤的黑土地上,全村移动1万亩土地建设的一系列设施的大棚,一眼就看不见。 走进大棚,成熟中的草莓挂在树枝上。 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202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
据介绍,2010年在外创办轧钢厂实现脱贫的村民王绍永,被村民们选为村党委书记,从那里回到村里带领大家走向小康,如今,全村的人都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杜村党委书记王永这样说。 “这是一个有1600多人的小村庄,没有孩子,也没有贫困者。 我每家每户都住在大楼里,每家每户都租一辆车。 2023年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还获得“全国小康村”称号。 有《南有华西村,北有元杜村》。 我想把家乡变成东北第一村! ”。
亮灯时,记者随村委会主任翟福存来到村民小区。 首先来到村民葛长田家,家里有一对老夫妇,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国外就业。 他们住在100.9平方米的带电梯的24层楼,房子一尘不染,室温适宜。 老葛告诉记者,自己66岁,但身体没问题。 村里当兽医每年收入数万元,老伴没有工作,每月享受村里发的养老补贴800元,看病有新农合,大病住院治疗负担超过1万元由村里负担,家里的水费、取暖费、物业费、电梯维护费都由村里负担
来到村民吴长福家,夫妻俩刚从自家草莓大棚里忙活起来,妻子王春芳一看就是个爽快人。 她说:“村子里有好政策,家家户户都受益。 几年前,在家里贷款办了5个大棚,两年就还了贷款。 现在是草莓的收获季节,一个草莓大棚一年纯收入在6万元左右,除了各种费用,自己家年收入近30万元,现在十里八乡的姑娘都想嫁到我们村去了。” 王春芳幸福地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