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量化的早期演进及其启示

我怕谁
我怕谁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6 浏览

中国互联网量化的早期演进及其启示

作者:谭砚文(武汉大学消息与传布学院硕士研讨生)来历:《青年记者》2023年第24期

中国互联网量化的早期演进及其启迪

导 读:互联网计数的成长折射出中国互联网早期的经济史、治理史和网民利用史,为丰富互联网历史学研讨供给了新的视角。2016年9月28日,微信公众平台更新接口屏障刷量软件,大量动辄阅读量“10万+”的公众号现实数据跌至平常的10%,部分公众号只要百里挑一的阅读量,这是“高怀抱化”的互联网生态的一个缩影。互联网“计数”与“量化”是指互联网平台和利用倡议的对收集活动与收集行为等的计量行为,包括对在线人数、阅读量、答复量等目标的统计,其中,“计数”偏重具体的计量行为,“量化”偏重整体的逻辑和法则。本文考查1995—2005年间主导性互联网平台论坛和博客的量化法则,探讨中国互联网早期的计数行为与量化法则有何特征,其演变遭到何种身分的影响,早期互联网的计数与量化与互联网整体的历史成长有何关联。本文旨在以计数和量化为视角,梳理中国互联网早期的成长逻辑,为互联网历史研讨供给新的视角。

互联网历史研讨、计数与量化

收集平台计数与量化的工具是针对收集平台和利用中的主体,前期主如果人及其行为,如论坛会统计在线人数、量化用户的生产行为(如发帖数、章节字数)和交际行为(点击数、收藏数、批评数、读者打分等)。David Beer提出,“量化目标”(Metrics)是一种可以用于权衡代价、提取代价或肯定代价的数据形式[1]。Tarleton Gillespie等的研讨以为量化目标,如点赞数、点评数、转发数,是脸书、推特、微信等交际媒体的逻辑之有机组成部分,深度影响网民的收集行为[2][3][4]。现有研讨多从微观层面探讨收集合的计数和量化目标,可是缺少历史性的梳理归纳,不能反应量化在互联网历史演进中的成长与演变。是以本文聚焦1995—2005年早期互联网平台计数与量化的演变及其向社会的渗透。一方面,该阶段见证了互联网提高与网民数目扩大的进程,而萌生于该时段的主导性收集平台BBS和博客承载了大量的基于早期网民和网民行为的计数,具有深入的互联网考古意味[5]。另一方面,早期互联网计数中显现的治理逻辑、贸易逻辑和社会属性对前期互联网不竭贸易化、社会化有着明显的鞭策感化。此外,1994—2006年是中国互联网的贸易代价成长期[6],该阶段互联网的贸易属性逐步凸显,可间接兑换成经济好处的计数为互联网贸易化供给了有力支持。在研讨方式和分析材料上,本文以互联网早期的代表性收集平台论坛和博客为案例,收集对应时候范围内各平台的计数目标及量化法则,包括利用界面的计数标记及平台治理法则、用户注册协议、运营标准、开放平台、利用指南等页面中的量化法则。基于上述研讨材料,本文试图归纳各平台的量化方式、量化成果的利用以及量化的演变影响身分,并将围绕特定的量化法则展开分析,总结互联网早期的计数与量化特征,丰富互联网历史研讨。

论坛时代的量化(1995-2005):以质为导向

1994年中国全功用接入互联网后,1995年论坛兴起并构成了一整套计数法则和计量话语。1997年头,“四通利方”上一篇题为《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帖子,在48小时内获得上万点击量,并成为初次被传统媒体刊登的网文[7]。此类在论坛中获得大量关注的标志性帖文是早期互联网量化的产物。论坛作为早期网民的聚集地,其中的量化方式对中国互联网量化过程的研讨有开创性意义。(一)量化的方式:以计数为主导的积分法则、计较公式与品级制度论坛采用以计数为主导的积分法则、计较公式与品级制度的量化系统。首先,论坛用积分法则量化用户的利用行为,如发帖、答复等,例如2005年天涯论坛的小我得分法则“有用上站得1分,发帖子一张得5分,答复一次得3分,帖子被删扣5分”[8]。此类公然的计较方式能表现评判的公允性,激励用户停止内容生产。此外,论坛还提倡经过度数换成一系列生活化的“等价物”,例如天涯论坛规定,帖子获得“红脸”“黑脸”都可嘉奖50分[17]。可见互联网在早期就追求一种生活化的量化逻辑。其次,在积分制度的根本上,部分平台会利用公式计较积分。例如晋江文学城网站2005年的积分公式:“全文点击数/章节数×Ln(全笔墨数)×均匀打分+[Ln(书评字数)×书评打分]+精华书评出格加分”[9]。该计较方式既关注用户点击数,也关注书评的字数和质量。可见此时的量化不可是基于“量”的计数,更重视对“质”的评价,用户对内容质量的评价占据重要职位。这一结论一样可以从那时量化主导的风行话语“置顶”和“加精”中得出,论坛中帖子的排序由发帖时候、人气及版主的处置三方身分决议,可是版主有权经过置顶使帖子位居榜首,也可以经过加精使帖子获得人气而排名上升。置顶和加精本质上是之内容质量打破人气数据主导的排序,让优良内容冲破数据的桎梏获得可见性。此外,论坛对洗版(将旧帖或同一论题的帖子持续以简单答复上翻)、注水(主帖不敷300字或主题与论坛主旨无关)行为的界说与禁指荷饲在庇护内容质量[10]。论坛对优良内容予以可见性而且对无意义内容加以惩罚均是在保护数据的质量,说明该期间并不是一味推重数据。在此根本上,积分会指导论坛用户身份区隔的“品级制度”。如CNDS社区会按照用户在该版面所得的“专家分”将用户分为“1-5级用户”“1-5星用户”和“1-5级钻石用户”,专家分和专家品级是权衡用户技术水平的一大标准[11]。对用户而言,品级上升意味着用户在利用论坛进程中的堆集与进步,这是用户在利用论坛时获得认同感的重要来历;对于论坛而言,品级制度构成用户收集身份、收集阶级的区隔,便于论坛停止治理。(二)量化成果的利用:评价内容质量与论坛治理论坛期间的计数成果首要用于评价内容质量和论坛治理。一方面,内容生产者会从数据中获得作为定见魁首的“论坛认同感”;另一方面,计数成果可以作为版主工作质量的评判目标,间接保护论坛的活跃度、内容质量和整体次序。计数作为评定标准的制度亦增强了版主对工作数据的保护,进而增强社区治理,促进论坛的整体成长。(三)量化的影响身分:技术根本与治理需要的重要影响连系本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成长历史发现,量化法则的发生与成长遭到技术身分与治理需要的影响。技术是影响中国互联网量化演进的关键身分。技术为论坛建立了计较的能够,互联网计数的才能起步于对论坛人数的简单计较,随着技术进步,计数行为也不竭成长。从平台角度看,治理是推动该阶段计数法则演变的重要缘由。论坛需要建立法则治理网民行为,计数作为一种标准出现在平台法则中,规制着网民行为与论坛运营,同时催生了网民对数据的认可与崇敬,鞭策着量化的成长。

博客时代的量化(2002-2005):计数指导身份区隔

2002年方兴东创建的博客中国网是中国博客起源地[12]。至2006年8月底,博客注册数跨越3374.7万,博客数目到达1748.5万,在博客中活跃的不但有广大普通网民,很多精英、名流甚至官员也经过博客颁发定见[13]。(一)量化的方式:积分、拜候量与品级制度与论坛类似,博客中也存在对用户利用行为的量化,拜候量、阅读量、批评数、转发量等是指导博客量化的首要目标。例如博客园2004年阅读量法则暗示“阅读次数统计的是阅读人数”,同一小我的屡次点击只计数一次,这样能正确反应文章的阅读情况,避免了故意的屡次点击[14]。可见,互联网在早期已经有对计数正确性的治理行为。此外,博客也用积分和排行榜激励用户停止内容生产。如2004年博客园排行榜分值的计较公式为“小我Blog一切漫笔与文章的阅读数之和+小我Blog一切批评数之和×10+小我所颁发的批评数之和×50”[15]。从公式可见,积分排行法则只关注用户阅读、批评、颁发等根基行为,相比论坛会将发帖字数、用户打分等质量层面的参数归入积分计较的考量,博客在积分排名计较上轻忽了对质量的考量。是以,博客考查用户影响力时只关注用户生产与互动数据,轻忽了发博者的自立身分与内容质量。此类计数法则也是互联网成长前期显现高怀抱化的预兆。(二)量化成果的利用:贸易用处与身份区隔1.贸易介入。博客阶段,贸易起头渗透互联网平台并与计数相互影响。一方面,计数是贸易兑换的根本。如博客广告支出取决于量化数据,运营商会操纵大流量作为吸引广告投放的手段以获得收益。博客从免费走向贸易化的进程也是量化目标初步成为权衡经济收益标准的进程,可是由于博客的匿名制以及单个用户可具有多个账号的同质性,广告并不能精准投放,是以收益并不明显。另一方面,贸易介入致使博客数据造假,不乏有报酬谋取经济好处刷拜候量和点击量,但那时的互联网缺少通明度和有用治理机制,数据造假逐步成为互联网的“潜法则”,唯数据论之风起头抽芽。2.“精英”与“草根”的数据鸿沟。博客中明星、学者、作家、企业家等“精英”的数据常常是“草根”网民所不能企及的,博客中占据首要话语权的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身份职位的“精英”。博客虽然主导“草根文化”,但计数拉开了“草根”与“精英”的间隔。一方面,计数促进了“精英”在博客中的定见魁首职位,巨量的阅读数据是“精英”的身份标识,计数的区隔与标准随着人们对数据的追捧加倍不得民气;另一方面,“精英”的入驻为博客数据带来了“阶级性断裂”,使得计数有了范围性的增加,鞭策了量化的进程。(三)量化的影响身分:贸易介入与网民扩大博客中的计数法则与计数的利用揭露了量化的范围性成长与功用性演变。这得益于贸易介入和社会对互联网的普遍认同。一方面,该时段贸易起头渗透互联网平台,计数方式显现贸易化改变的同时,也催生了子虚计数。另一方面,该阶段是网民大范围涌入互联网的重要期间,网民的扩大奠基了收集平台计数成长的根本,鞭策了计数的范围性扩大。

结论预会商

本文经过度析早期论坛和博客中的计数行为与量化法则发现,计数的初衷是围绕“人”而展开的。一方面,量化让网民获得收个人验感与介入感;另一方面,互联网经过量化治理网民,保护收集平台的次序。从量化的演变来看,计数从简单的计较成长成复杂的法则系统,并显现初步的贸易化转向。早期的互联网敞开了一个交换的平台,用户经过进献数据获得介入感。但互联网成长前期,遭到网民数目扩大和互联网贸易属性凸显的影响,量化数据可以转化为关注度、电商销售和广告代价,是以出于营销获利目标的子虚点击、子虚销售和贸易毁谤等行为频出[16]。在“量”的民主与狂欢下,“质”的要求逐步被轻忽。一方面,收集合出现了大量子虚和冗余的数据,刷量机械、数字劳工等非人化、无意义的收集主体及其行为也成为计数的工具,背叛了计数的初衷。另一方面,互联网早期的“众声鼓噪”不复存在,唯一少数用户、内容和行为可以获得可见性,如现在微博中的大V和热评,大大都用户的进献行为虽然还是介入,可是介入感磨灭[17]。计数作为互联网的一种重要行为和法则,在治理层面意义严重。早期互联网已成心保护计数的质量,而且长于用计数治理计数。虽然分歧平台方式有所分歧,可是其目标都是保护计数的正确性和有用性,削减无意义的冗余数据。早期收集平台中的“警告”注水、积分激励等偏向于水平稍微的治理与正向干涉,而现在的治理手段则有强迫屏障刷量软件、处置账号、取消买卖等大力度的管束与赏罚。可见子虚计数的范围和影响逐步扩大,轻度的激励和警告并不能有用避免子虚计数,只要强迫性的手段可以起到标准感化。在当下高度贸易化的互联网情况下,若何保护收集计数的公允公道,抵抗贸易对收集计数的腐蚀,并操纵收集计数治理互联网和社会,还是需要摸索的重要课题。计数与量化是互联网历史研讨的重要命题,它贯串于互联网成长的始终,不竭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与行为。互联网经过量化理论向社会渗透这类计数的思维和逻辑,完成计数的社会化转向,并催生一种“基于计数的文化”,不竭指导网民自我量化。同时,计数对当下的算法有一种考古意味的考查,早期收集平台和利用的计数行为是算法的早期表示和底层逻辑。当前的互联网处于高怀抱化状态,对量化的批评与制约是需要的,可是不能一味抵抗量化,而是要面临量化带来的新应战,不竭优化收集计数理论,追求量化逻辑与互联网和社会的公道关系。参考文献:[1]Beer D. Metric power[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16:9-10.[2]GILLESPIE T. The politics of ‘platforms’[J]. New Media & Society,2010,12(3):347-364.[3]VAN DIJCK J, POELL T. Understanding social media logic[J]. Media and communication,2013,1(1):2-14.[4]Stefan R?biger and Myra Spiliopoulou. A framework for validating the merit of properties that predict the influence of a twitter user[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5,42(5):2824-2834.[5]陈彦蓉,曹钺.早期中国互联网的技术隐喻与话语理论(1987-2003)[J]. 消息界,2021(09):75-85+96.[6]陈立功,李晓东.中国互联网成长的历史阶段分别[J]. 互联网六合,2014(03):6-14.[7]陈安繁,金兼斌.“网红”与中国互联网20年变迁的交响[J]. 教育传媒研讨,2017(01):33-37.[8][社区通告]关于调剂绿脸、红脸、黑脸文章界说及嘉奖法则的告诉(转载)_上海_论坛_天涯社区[EB/OL]. [2022-09-30]. http://bbs.tianya.cn/post-41-698637-1.shtml.[9]原创网新版积分公式及批评法则,请读者作者都进来看一下 —— 晋江文学城网友交换区[EB/OL]. [2022-05-20]. https://bbs.jjwxc.net/showmsg.php?board=18&id=6521&msg=.[10]天涯-湖北版版规_湖北_论坛_天涯社区[EB/OL]. [2022-09-30]. http://bbs.tianya.cn/post-46-536631-1.shtml.[11]csdn的社区积分法则是什么?-CSDN社区[EB/OL]. [2022-10-29]. https://bbs.csdn.net/topics/80449895.[12]闵大洪.中国收集媒体20年: 1994-2014[M]. 北京:电子产业出书社,2016:155.[13]中国互联收集信息中心. 2006年中国互联网博客观察报告[EB/OL]. (2006-09-25)[2023-04-02]. https://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sqbg/201206/t20120612_27464.htm.[14][15]博客园. 博客园FAQ[EB/OL]. [2023-12-08]. https://www.cnblogs.com/dudu/archive/2004/10/15/52480.html.[16]朱巍.互联网流量经济布景下的自媒体治理[J].青年记者,2021(07):20-21.[17]姚晓鸥,毛家骥. 点赞的前言化进程与数据挂碍的现象学研讨[J]. 现代传布(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04):19-27+56.本文援用格式参考:谭砚文.中国互联网量化的早期演进及其启迪[J].青年记者,2023(24):101-103.

发布于 2024-01-22 18:27

免责声明:

本文由 我怕谁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5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