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绿色声誉的培育
由上述分析可见,绿色声誉会对企业的方方面面的利益相关者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培育绿色声誉。
绿色声誉的形成是以有效的绿色管理为基础的,同时要借助于有效的宣传与沟通手段,以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绿色声誉的形成。
(一)树立绿色管理意识。好的绿色声誉首先取决于企业内部员工的认识与行动,只有当员工们有强烈的绿色意识、采取切实的绿色行动、形成浓厚的绿色氛围时,才能形成良好的绿色形象和绿色声誉。为此,要对员工进行有关绿色管理的教育培训,让他们认识到绿色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通过举行相关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摄影比赛等活动,使员工了解绿色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上海夏普(SSEC)分别对管理干部、环境作业人员、全体员工进行不同层次的环境教育与培训。同时,开展环境知识竞赛,以竞赛形式普及环境知识、提高员工的环境知识。此外,在全公司开展以绿化工厂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加强环境活动过程控制、减少各类废弃物的产生为目的绿色小集团活动,动员全体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找环境改进项目,并对其中的优秀小组进行奖励,以此提高全体员工的绿色意识和对绿色活动的参与性。
(二)建立绿色管理组织。企业应建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或安排专门的绿色管理人员来保证绿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绿色管理部门要和研发、供应、生产、销售等部门进行协调和沟通,确保在产品设计、物资采购、生产管理以及产品销售过程中的材料选择、污染排放、废弃物处理、包装物回收等方面满足绿色化要求,确保能源和水的节约与再循环使用,并有效运用绿色会计与绿色审计手段来确保各项绿色工作的开展。
美国杜邦公司1992年革新了环境管理体制,在公司董事会下设环境政策委员会和环境指导委员会,环境政策委员会由5名外部董事和一名公司内部副主席组成,负责监督环境政策的执行,环境委员会负责制订公司安全、卫生、环境政策以及工作目标、环境质量指标,指导公司的环境计划。杜邦还成立了一个安全、卫生及环境优秀中心,其任务是通过与经营部门的直接联系,将决策、监督及安全、卫生和环境管理结合起来,该中心下设与化学品制造商协会的“责任照管”管理规章要求相配套的机构,包括职工健康与安全、环境管理、工艺安全管理、产品管理、化学品销售、公众意识与应急响应等。
(三)健全绿色声誉管理制度。健全的绿色声誉管理规章制度会使绿色声誉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活动一样成为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长期稳定、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
(四)培养绿色声誉管理人才。绿色声誉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较为全面。他要有强烈的绿色管理意识,要有丰富的绿色管理知识,要掌握声誉管理的方法与技巧。企业可采用“派出去”与“请进来”的方法来培养绿色声誉管理人才。即既可将企业的有关人员派出去进行相关技能知识的培训,也可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到企业进行讲课,对全体员工或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
(五)注重绿色声誉管理沟通。声誉不但依赖于直接的经验,同时也依赖于加工过的沟通信息。所以,企业除了要以实实在在的绿色行动与绿色绩效来提高自身的绿色声誉外,还要注重通过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及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来与顾客、社区、雇员、媒体、投资者、民间环保组织、执法部门等进行沟通,以更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绿色声誉。
庄臣公司积极运用绿色沟通培育企业绿色声誉。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如开展气雾罐的回收活动;积极参与环境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绿色意识;积极与供应链伙伴合作,促进环保行动;积极获取社会对其环境活动的支持,比如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研讨、与政府对话、建立持续发展委员会等。杜邦公司也是绿色沟通的行家。比如,1996年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协助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了首届“杜邦杯·中国环境新闻奖” 评选活动。该评奖活动旨在鼓励新闻工作者探索环境新闻报道的创新,提高环保宣传的质量。通过此类活动,这些公司很好地宣传了自己的绿色理念和绿色行动,提升了自己的绿色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