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青稞,青藏高原上种植着大量的玉米
解决甘孜州高寒牧区牦牛饲料短缺“掐脖”难题——
在玉米开花的高原上,牦牛肥了民富的“轰鸣隆! ……”初冬的康巴高原天空湛蓝,寒气逼人。 海拔2900米的新龙县波罗村的玉米地里热气腾腾。 青贮饲料在田地里奔跑。 一株青贮饲料被打碎,收获机喷出绿色的碎屑,用拖拉机运到了打包场。 在包膜机的运行下,一批名为牦牛“罐头”的青贮玉米饲料包陆续下线。
新龙县青贮玉米采收现场
“平均亩产5吨,但即使试种成功了,也没想到收获量会很大。 我们县的牦牛吃自己种的饲草,建设优质饲草基地,我们有‘底气’! ”在采集现场,新龙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李云贵兴奋地说。
青贮玉米种植成功,甘孜州攻克高地种植难题,实现优质高产,有效解决高寒牧区牦牛饲料短缺难题,改变传统畜禽饲养生产方式,推动全州牦牛产业发展。
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以牦牛产业推动甘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日,甘孜州委员会专项研究甘孜牦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事项,提出用三年时间在甘孜州建设年产值50亿元的国家级牦牛特色产业集群。
饲草短缺,制约牦牛特色产业发展
甘孜是牦牛资源大州,牦牛主导品种优势和特色突出。 据统计,2023年底,全州牦牛存栏191.31万只,出栏牦牛48.09万只,牦牛产业总产值达44亿元。
“牦牛是我州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牦牛产业是甘孜最具特色的产业,但缺草是最大的瓶颈制约因素,如果不解决饲料短缺的‘绞肉机’难题,发展牦牛产业将是一句空话。 ”甘孜州农科所副所长刘军说。
理塘牧场的牦牛(叶强平摄)。
他表示,高海拔地区牧草生长量与饲料季节性均衡需求矛盾突出,牦牛无法摆脱“夏饱秋肥、冬瘦春亡”的恶性循环。
“夏天草很丰富,牛长得很好。 但是,冬天只能吃干草。 一头牛冬天能瘦几十斤。 ”甘孜县康玫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代埝说,由于海拔较高,以前每年10月至次年4月,自己都为牦牛“吃饭”发愁。 饲料营养跟不上,不仅牦牛不喜欢生长,而且肉的营养价值也不好。
据统计,甘孜、阿坝等高寒牧区每年约有15%的牦牛因饲料短缺饿死,按每头1万元计算,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十亿元。 另外,由于营养不足,一只牦牛冬季因冷冻饥饿而消瘦的损失也高达38%,年损失亿元。
原因是高寒牧区人工栽培牧草技术不成熟,青稞、油菜等生物量低,秸秆营养差,不能提供牦牛生长所需的营养,最终影响市场价值。 从国外采购青贮饲料,面临着运输成本高的问题,成为制约牦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力。
为解决高寒牧区牦牛饲料短缺的“围脖”难题,近年来,甘孜州人民政府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开展了“校州”、“院州”农业科技合作,对青贮玉米饲料栽培进行了研究。
科技攻关,青贮玉米亩产突破8吨
据介绍,青贮玉米是世界公认的产量最大的饲料资源,全株青贮玉米是优质的饲料资源,整合利用这种“饲料”复合资源,是牦牛产业多快又节约的饲料解决方式。
色达县青贮玉米示范种植基地
青贮玉米饲料包是利用整株玉米加工制成的,是“饲料”的复合型产品。 在青贮玉米饲料包中,玉米秸秆是绿色优质饲料,玉米粒是能量精饲料。 ”甘孜州农科所玉米项目组负责人肖启银说,“只要供应方为牦牛养殖提供玉米饲料包,既解决了饲草问题,也解决了饲料问题,一次补上了两块短板。”
2023年,甘孜州农科所和四川农业大学启动了“青贮玉米与大豆间作优质高产栽培及青贮技术研究”。 “学校”农业科技人员在色达、甘孜、道孚等县开展科技攻关和示范种植。
在科技人员多年的试验研究下,2023年10月16日,青贮玉米-豆类带状间作技术在道孚县八美镇试验示范点通过专家组现场生产检验,取得了成功。
“不可思议! 没想到亩产能达到8.8吨。 ”今年9月14日,在海拔3500米左右的色达县翁达镇明达村,省州农业专家对青贮玉米多个品种进行了现场生产测定。 在高海拔地区成功种植青贮玉米确实罕见,更难得的是高产,看到测量产量的数据,专家们不禁惊叹。
当然,不可思议的背后是严格的筛选、高要求的栽培、精准的观测、高科技的施肥……
“在绿色有机的前提下,为了成功种植青贮玉米,我们的整个种植过程都是机械化的,要求相当苛刻,只要不符合要求,就需要从头开始。 工人们也曾抱怨,但他们觉得今天眼前的一切都值得一看,”肖启银说。
转运收获的青贮玉米
高海拔地区种植青贮玉米很受重视,经过科学栽培技术、良种、精细田间管理……4年的技术攻关,甘孜州在海拔2500米至3500米地区选育出7个适宜种植的优良青贮玉米品种总结了青贮玉米栽培的整套技术。
据了解,目前甘孜州新龙、甘孜、色达等县已种植青贮玉米1000亩。 明年还将探索“青贮玉米-马铃薯间作”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青贮玉米工程的成功实属不易,解决了高原牧草生长量与饲料平衡季节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为解决草食家畜冬春饲料短缺提供了新途径。 ”甘孜州农牧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草罐头”,使牦牛肥壮了百姓
“没想到再过几天自己的将军就有1280元的收入,在家门口赚钱! ”11月2日,在新龙县青贮玉米打包现场,41岁的仁乃村村民扎西正在搬运一个刚下线的“草罐头”,他高兴地告诉记者。
青贮饲料包装车间
四川林峰集团副总经理彭蕾介绍,今年公司以每亩500元的价格将80亩土地种的青贮玉米搬到波罗村,种植、采集期间聘请当地村民,工资每天160元,当地两个村的70多户村民轮流打工增收
“今年试种成功,让我们更有信心,明年扩大规模,流转土地800亩,实施标准化、机械化种植,让当地广大村民吃到‘青贮增收饭’。 ”彭蕾对记者说。
11月4日,记者在道孚县八美农场看到,一排排绿色青贮玉米草,开了一个小洞,牦牛们最喜欢的“草罐”浓浓的草香扑鼻而来。
牦牛最喜欢的“草罐头”
肖启银说,青贮玉米草袋相当于真空保存袋,只要不打开袋子就不会发霉变质,保存时间长,营养价值远高于普通饲料,牦牛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青绿色饲料。
“牦牛吃完青贮饲料后,每晚准时回家,再也不用担心到处找牛了! 同时,瘦子也很快,出栏就能卖到好价钱。 ”饲养牦牛的八美村民彭策告诉记者,以前靠养殖靠天吃饭,现在每天按时给牦牛补料,时间一到就自己回家了。
青贮玉米项目在甘孜落地以来,为当地牧民饲料提供了新的选择,实现了比内地青贮玉米质量更高、成本更低; 有效提高了当地抗灾和畜禽保护能力。 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平衡了家畜。
高原的“草罐”赋予了甘孜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动力,也给了当地农户增收的新途径。
理塘牦牛产业园牦牛补给过冬
据悉,下一步,甘孜将以“高校社农”的模式,在全州适当区域规模种植青贮玉米,建设优质饲料种植加工基地,推动牦牛养殖大州向牦牛产业强州转化。
记者手记
青贮栽培是一种高效的回收利用技术,可以使种植业实现有机结合,为村民带来增收致富。 经过“校州”、“院州”农业专家队伍多年试验示范,甘孜州突破青贮玉米高海拔栽培难题,选育优质高产品种,总结栽培技术,为发展牦牛产业补上饲料瓶颈短板,畜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牧民增收。
相信未来,甘孜州将扩大这一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打造青贮玉米开花高原,早日建设国家级牦牛特色产业集群,促进甘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川经济网记者杨琦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