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账营销主体的条件分析
从分账营销的内涵和目前发展的实际来看,参与分账营销的传媒和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或要求,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分账营销。
1.参与分账营销的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
按企业规模来分,企业大致可分为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在进行品牌推广、品牌塑造和维护时,一般诉求的是让尽可能多的受众认知和认可他们的品牌,并使他们的品牌形象根植于尽可能多的受众心智。这样,他们进行广告投放的媒体自然会选择覆盖面广,有一定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省级或国家级传媒。当然,这类企业相对来说也有一定的实力,能够承担“约翰·华纳梅克悲叹”式的广告浪费。至于他们产品的消费者购买,更多的是通过他们的销售渠道实现。
而中小型企业则不一样,他们具有参与分账营销的现实需求。首先,从经济实力上来说,像大型或特大型企业那样在省级以上的大覆盖面的媒体投放广告,中小型企业将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其次,中小型企业大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导入、发展阶段,规模稳打稳扎、逐步拓展。他们希望进行品牌推广和品牌塑造,拓展他们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他们更迫切地希望提高现实的产品销售量,以夯实企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因此,往往由于“约翰·华纳梅克悲叹”的存在,中小型企业在选择媒体广告投放时变得异常谨慎。而分账营销模式的导入,则可大大缓解他们的这种谨慎情绪。
2.分账营销的产品主要是企业快速消费类产品
分账营销模式的特点要求企业产品更多的是消费品,特别是一些日常快速消费类产品。不像工业品更多的是在媒体进行品牌形象的广告营销,快速消费品更多的是通过媒体(最好是当地媒体)进行订购服务,产生实际购买。这就要求导入分账营销模式的企业必须建立具有快速反应的直复营销机制,通过对消费者会员的一对一客服跟踪回访销售及科学的DM(直邮)、EDM(电子直邮)、传真、短信、网络、活动的持续刺激,以产生持续反复的消费,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业绩增长并增加媒体的分账收益,确保媒体的长期分账合作。上面两个条件说明,中小型企业的快速消费类产品更具有参与分账营销的现实需求。
3.参与分账营销的传媒要有大量闲置的广告资源
泛媒介时代,受众碎片化,受众注意力和广告资源不断分流,但对一些省级以上的强势媒体来说,依然(至少在一定的阶段)具有比较丰盛的广告资源,如央视近年来不断出现飙升的广告标王。这些有着充足广告资源的强势媒体是无暇甚至不屑与企业进行分账营销的。而对城市媒体等一些弱势媒体来说,媒体数量的增加,受众注意力被极大分散,企业投放广告效果被不断弱化,弱化的结果自然导致企业减少投放,减少投放又直接减少了媒体收入,再加上广告的分流也减少了媒体收入。为保证当期收入不下降,媒体只好提高广告收费,这样反过来更加剧了企业减少投放,出现上文所讲的企业广告投放恶性循环的怪圈。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就是媒体出现的广告闲置资源越来越多。为摆脱困境,这些存在大量闲置广告资源的区域性媒体既有参与分账营销的现实必要性,又具有实施分账营销的现实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