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个体行为的基本要求
对员工个体行为的基本要求,亦即对全体员工的共同要求,通常以“职工守则”形式提出,其内容可以结合行业特点逐条提出,文字力求简明扼要,易懂易记。企业中员工数量众多,所在岗位不同,对其行为要求必有较大差异。如一个化学分析工和一个商品推销员的工作性质不同,他们的行为不应采用同样的规范。但由于企业中具体岗位太多,也不宜对每一岗位制定一种行为规范(那是岗位操作规程的要求,两者有所不同),为此,我们可将员工个体行为规范分为若干类型,制定相应类型的规范,作为行为识别的静态表现。其动态实施过程则按岗位类型分别贯彻。
具有代表性的岗位行为规范和实施要求:
1.专业生产岗位
每个行业制造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均不一样,专业生产岗位数不胜数,这些岗位的生产操作和服务行为必然要提出特定的规范。例如,有的岗位特别注重生产中的安全可靠性,有的尤需重视产品的卫生条件,有的岗位要求快速准确……由此形成形形色色的员工岗位规范体系。员工执行这些岗位规范的动态行为也各具特色。
2.管理岗位
各管理岗位人员行为规范可以统一制定,也可以分层次制定,分别提出高层、中层及一般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这样更便于贯彻执行以及检查考核。从工作性质来分,管理岗位人员包括:办公室秘书、销售员、采购员、工艺员、科研人员、质量检验员、公关人员、政工人员,等等,对他们都应分别制定行为规范,提出实施要求,以使静态识别和动态表现结合起来。
3.普通岗位
普通岗位的影响并不“普通”,某些普通岗位常被称做“窗口岗位”,这些岗位的员工直接与外界接触,他们的行为作为员工的代表,具有BI的典型性。他们对外的影响力度可能超过一位部门的领导。常说的普通岗位是指:电话接线员、保安警卫员、驾驶员、餐饮服务员、仓库保管员等,应分别制定行为规范。
员工在工作时间内,除了生产、服务工作以外,还有大量的非生产服务性的日常活动。这些活动,既反映了员工个人的文明程度,也是企业素质的侧影。员工日常活动文明礼貌与否,又会影响他们对岗位规范的理解和执行情况。所以,对日常活动加以规范并列入BI系统,是势所必然。由于日常活动的行为规范适合于企业每个员工,所以,许多企业导入CI时,都对这部分内容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员工日常活动的内容包括:个人仪容仪表、个人卫生、礼貌用语、言行举止、人际交往、上下班出入厂门、使用电话、名片接递、听课到会、就餐、参加舞会等。对员工日常活动的规范化工作,既要依照企业制定的规范或制度执行,又不应局限于此,还应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紧紧联系起来,使两方面工作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