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社会化理论

亚洲之鹰
亚洲之鹰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8 浏览

 道德社会化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有关道德社会化的理论有3种:

  (一)精神分析论。

  创始人为s.弗洛伊德,当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E.H.埃里克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着重从人格结构的3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它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到了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埃里克森则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认知发展论。

  创始人为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热,当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L.科尔伯格。皮亚热的认知发展理论重点在于分析儿童道德品质中的认知成分──道德判断。它认为儿童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是平行的。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有针对性地采取惩罚措施。科尔伯格则将道德发展分为3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含2个阶段:

第一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自出生至9岁,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外界事物或权威; 第二个水平是习俗水平,9~15岁,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传统上为多数人认可的是非与正误标准; 第三个水平是后习俗水平,16岁以上,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普遍的原则与个人内在的良知。

  (三)社会学习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A.班杜拉。他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社会环境条件。

发布于 2022-12-30 22:15

免责声明:

本文由 亚洲之鹰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推荐内容

什么是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理论
道德社会化相关研究
道德社会化的 道德情感
道德社会化的 道德行为
火鲤鱼 © 2025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