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社会化相关研究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道德情感影响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倾向,而道德行为又是道德认知好道德情感的体现,通过到道德行为可进一步促进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巩固和发展。
(一)皮亚杰对偶故事研究
皮亚杰使用了对偶故事来了解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故事甲:有意犯错——造成较小的财物损失
例:一儿童当妈妈不在家时,拿那柜子上的糖浆吃,而将一个杯子打破
故事乙:无意犯错——造成较大的财物损失
例:一儿童听见妈妈叫他吃早餐,跑进厨房是,无意将门后的的15个杯子打碎
问题:两故事中那个孩子更顽皮?
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有两种明显的得到的道德判断形式:年龄较小的儿童往往以行为后果作出判断,依据是成人标准和外界法则;年龄较大的儿童往往是依据行为的动机和意向作出道德判断,主要依据的是个人的观念。这两种判断形式不是同步的,而是交替重叠的,有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他称之为中间时相,中间时相被认为是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
(二)科尔伯格两难故事研究
科尔伯格(L·Kohlberg)从道德两难故事入手,根据儿童的相关回答提炼了道德发展的三大水平六大阶段(后发展为七大阶段)。
欧洲有一妇人得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发明的新药镭才能救她。药剂师索要成本价十倍的价格,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钱才凑够要加的一半。他对药剂师说,他的妻子要死了,请求药剂师廉价卖给他,或者允许赊欠。但药剂师拒绝并称发明此药只是为了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药。
讲完故事,主试提出一系列问题,如“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回答时,不能简单的回答“应该”或“不应该”,而要说清理由,以此来判断其道德社会化水平。
一、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作出判断好坏是非。
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定向。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
二、习俗水平:以及行为是否有利于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判断。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
三、后习俗水平:能够摆脱外因,看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第七阶段:从宗教或超自然的观念角度来看待道德和道德行为。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1989)的研究表明,中国小学生的道德判断一般处于前三个阶段,达到第四个阶段的极少,几乎无人达到第五六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