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主义的思潮
1963年,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Hofs—tadter)撰写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出版,一时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该著作于次年荣获了普利策非小说类奖。作者曾在书中坦言:“本书是为了回应1950年代的政治和知识分子状况而写。”霍夫斯塔特在书中一方面结合美国当时的社会政治及教育现状,一方面援引了美国历史上的大量事实,最终将潜存于美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反智主义”思想潮流暴露在了世人的面前,“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也因此成为了排斥知识及知识分子思想倾向的代名词。评论家卡特·沃尔夫(KurtH.Wolf)认为:?反智主义’不是一个命题,而是多个命题的集合体,不是一种纯粹的态度而是一种矛盾的态度,不是一条稳定的历史线路而是波动的历史脉络。”尽管霍氏撰写此著的主旨是为了结合美国社会及其历史文化的特殊境况来分析美国知识分子的现实遭遇,但由于此著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带有某种更为广泛的普遍性,其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已逐步扩大,因此使得“反智主义”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视域。
“反智”倾向最初集中出现在麦卡锡(Mccarthy)时期,由于麦卡锡主义极力鼓吹知识分子对社会状况的批评与指摘隐藏着巨大的毁灭性力量,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因此遭受了来自政府及其所操纵的舆论工具的残酷打压,直至在整个美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恐慌。这种思想倾向甚至一直延续到了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时期,当时的《时代周刊》曾评论认为,艾森豪威尔的当政显示了一个长期以来备受怀疑的警示性事实:美国知识分子和民众之间横亘着一条宽阔而危险的鸿沟。在整个1950年代,美国社会不断蔓延的政治动乱和持续的教育争论一度使“反智主义”一语成为了美国人自我评估其价值倾向的核心语汇,并悄然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至在某个时期,一切不好的现象都可能被冠以“反智主义”的称号。
霍夫斯塔特认为,“反智主义”一词应当与“反理性主义”区别开来,“反智”主要是指反对知识分子以及具有知识分子特性的思维形态,而反理性则是现代哲学上的一种特定的主张。从尼采、柏格森、爱默生到威廉·詹姆斯,甚至布莱克、劳伦斯、海明威等人,他们都是反理性论者,但在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上却并不一定都是反智论的,换言之,反对理性与反对知识分子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范畴而非同一个问题。霍夫斯塔特正是在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上来定义“反智主义”的,他明确指出,虽然“反智主义”一词在1950年代才为人们所熟知,但事实上反智倾向在美国有其相当长的历史渊源,而它的发展也是以一种循环波动的态势轮番隐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