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商圈的特性
与传统实体商圈相类似,虚拟商圈是零售店或商业中心利用电子商务这一虚拟交易手段进行交易时所能覆盖的空间范围。其依附于互联网的虚拟商圈更多地表现出以下特性。
1.范围广阔性
传统商圈是一个实体概念,一般分为三层,其中60一65的顾客来自第一层商圈(中心商业圈),20左右的顾客来自第二层商圈(次级商业圈),在第一、二层以外边缘商业圈的顾客就很少了,其辐射力呈逐渐衰减趋势。在互联网络和电子商务系统的支持下,虚拟商圈突破了传统条件下的地理位置和时间限制,网络店铺无论大小,都能借助其所依附的交易平台吸引远在千里之外顾客的眼球,并能低成本地将其拥有的商品信息迅速传递到所有互联网络能够触及到的区域,将全球变成一个大“地摊”。在虚拟商圈中,坐落于世界各个角落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店铺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上汇集,并以交易平台为中心,借助互联网络拓展其影响。
2.相互渗透性
传统商圈中,60以上的顾客来自于第一个层次,到第二个或第三个层次,商圈才有可能发生重叠。由于依附于互联网络,各个虚拟商圈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络跨空间、信息传递速度快的特性使得虚拟商圈不再具有传统商圈那样明显的层次性。虚拟商圈不论大小,相距多远,彼此之间都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网络终端的消费者都有可能成为任何一个虚拟商圈的客户。
3.运作虚拟性
与传统商圈中交易双方必须面对面进行交易相比,虚拟商圈中的交易就显得十分简便,所有交易过程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在众多B2C(Business-to—Consumer)和C2C(Consumer—to—Consumer)网站中,消费者可以低成本地通过网上浏览获取各大购物网站中的商品信息,货比千家,并能够及时地通过各种网络通讯工具(如QQ、网易POPO、淘宝旺旺等)与卖家进行沟通。在确认购物之后,也可以方便地使用各家购物网站提供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易趣网的安付通、淘宝网的支付宝、一拍网的e拍通、首信网的易支付等。这些交易平台一般都与银行进行了对接,顾客的付款方便快捷。随后,货物通过物流公司或者邮政机构送到用户手中,用户在确认无误后即可通知第三方支付平台向卖家付款。至此,网上交易的整个过程就在虚拟的电子商务平台上得以完成。
4.交易人员的特殊性
由于经营网络店铺和网络购物往往需要从业人员和顾客具备足够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知识,这一客观要求使进入虚拟商圈的人员呈现出特殊性。据阿里巴巴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投身C2C网络交易的“网商”大都是18至45岁年龄段的人群,“网商”已成为这一年龄段人群的创业选择之一。
另据2007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网民中51.2的不到25岁,36.7的网民是学生,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到43.9。由此可见,虚拟商圈中主要消费者是受过教育的年轻人这一特殊群体。这是因为新兴的网上购物方式正好符合年轻人追求新、奇的特点。目前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群体将成为未来我国社会消费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消费模式也将会对社会的消费习惯产生重大影响。
5.扩展快速性
虚拟商圈依附于互联网络进行虚拟化运作的特性,使得虚拟商圈的扩展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商圈,其交易量也近乎呈乘数方式增长。据淘宝网发布的《2007年一季度淘宝网购物报告》显示,其2007年第一季度的总成交额突破70亿元,一季度日均交易额接近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这一数据同时接近淘宝2005年全年交易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