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经济学的提出
市场经济是通过供求双方变化而运行的,从而理论分析也必须从供求双方加以研究。回顾、检阅历史,供求之争是经济学说史上一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永恒课题。面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问题,西方经济理论的经典解释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由于该理论一系列的暗含假设前提,尤其是供给固定且完善无缺假设在现实中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不具备,从而既无助于发达国家经济问题的解决(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发生,就标志着凯恩斯主义失灵),更解决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更需重视有效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确立有效供给理论在市场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可以说,经济运行的供给分析理论在中国有它独特的生命力。因为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供给问题,对于经济发展而言,经济理论所需正视的是制度和结构的变迁、消除失业与贫困、工业化过程的发动与制约因素及整合,而这些问题与“有效需求”理论所面对的“快变量”、“短期问题”相比,是“慢变量”和“长期问题”。因此,需求决定论自身固有的弱点决定了它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在中国运用势必有“水土不服”的问题。
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供给学派虽从市场另一侧面揭示了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实质,并提出以减税为核心的政策主张。但由于它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局限性也决定了它不足以回答、解释、解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供给问题。而且供给学派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理论尚未成熟的经济学流派。
总之,在西方经济理论界,从总体上讲,均是孤立地研究供求关系问题,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往往各执一端,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因为供给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创造出需求;需求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创造出供给。供给学派给予我们的启示,决不是供给与需要孰优孰劣,而应该是,经济发展确实要注重供给。我们反思凯恩斯的需求理论,也并非全盘否定需求的作用,只不过在供给、需求的相互关系中,供给确实比需求更重要,生产、供给毕竟是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理性的现实选择是,中国的市场供求理论应当有条件地超越或摒弃西方国家“问题导向”研究过程中的厚此薄彼,而专注于供求双方的交互作用。
在国内,面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问题,理论界的主流派观点是凯恩斯的有效需要不足理论。不仅如此,从总体上讲,西方经验文章(献)多,单纯性的解释甚至颂扬性的政策性的文章多,而且忽视了中国具体的人文环境。而单向强调需求的扩大内需政策则是中国中央政府决策层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政策基调或主旋律,且至今实践效果仍不理想。国内以笔者的导师胡培兆教授为代表,从1993年起就开始关注供给问题,至今已产生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由于中国目前的经济过剩运行是一个综合症,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中,片面强调需求边,或侧重供给边,均有失偏颇。而且至今国内、外尚未形成系统的现代有效供给理论体系,尤其是尚未形成能有效解释、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供给理论。
从总体上讲,有效供给不足问题至今仍未充分被发掘和被重视。因此,立足中国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借鉴理论界的已有探索,构建既能揭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供给本质及其运行规律,又能解释、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供给理论体系,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正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真正搞好,解决好流通问题最重要......只有把流通领域的问题从理论到实际正确地解决了,那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就基本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