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山美文|散记马关
散记马关
古林箐
八寨民居四合小院街道
阿峨新寨
张永权
我对马关的向往,是从读两位马关籍作家的作品开始的。
胡廷武是马关县城马白镇人。 读他的《九听》,在作家平淡、洒脱、自由、真实、风味浓郁的文字中,走进了边疆的小城镇白马镇。 小镇上各种小人物的悲欢交加,他们满足的幸福观通过他们的书声、鸟鸣、鼾声、吆喝声、戏文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读了这样的文字,自然会对作家笔下的故乡产生亲近感。 读读马关大栗树乡出身的彝族作家、诗人周祖平的散文集《南高原恋歌》、诗集《亲近南高原》,不仅能感受到朴素的文字所表达的对故乡的赤子之情,也能感受到“老化石般”马关人的坚强、朴素、善良、真诚,以及随之而来的是想加入马关的冲动。
2008年5月,中共马关县委、县人民政府邀请著名作家刘兆林、陈世旭、王剑冰、邵丽、欧之德、杨红昆、胡廷武、李翵宇、冉隆中、周祖平、张邦兴等为边陲马关采风团成员,我有幸成为本届中国作家采风团的一员
历史关乎边疆风云
马关是名副其实的边疆县,与越南的边界线长达138公里。 马关又是一个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边关县。 从20世纪70年代在马关花枝格仙人洞九龙口石洞发现的新旧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刀等原始工具中,我们可以触摸到马关的历史厚重。 你也可以想象远古时期的马关人,栖息在崇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河谷水库,他们用石斧凿天,用石刀驱赶山里猎物时的艰难历程。
马关人来自旧石器时代,到汉代,马关边疆进入西汉版图。 马关人的血管里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有汉族、壮族、傣族、苗族、彝族、瑶族、布依族等。 血浓于水的同胞爱、赤子爱,使边疆马关人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边境稳定安宁作出了特殊贡献。 马关县各族儿女无愧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无愧祖国边疆忠诚者,无愧礼仪之邦和平使者。
边疆多事之秋,民族危难之秋,马关儿女用他们的血肉筑成了保卫祖国的“长城”。 这座长城建在马关儿童心中,建在边境要塞,今天已经成为文物,但承载文物的历史,让我们的祖国母亲感到自豪。
在这些“长城”中,有一座名为阿雅古城的八寨土司遗址,其馀的每一块砖头上都写着孩子对祖国的忠诚。
安雅城建在陡峭的山上。 600多年前,阿雅土司为了保卫边境安宁,保卫祖国边疆而攀登,在这里建墙建城。 青石墙高两三米,厚一两米。 古代城墙居高临下,悬崖峭壁,守卫着边境的要害。 正是一夫当关,万夫也开不了。 作家们登上阿雅古城,伸手触摸古老的城墙,仿佛进入了历史,进入了边塞风云涌动的时代,那冰冷的石墙也变热了,耳畔也传来了历史档案的马鸣和杀戮声
确实,在阿雅城堡下,当时的保卫战非常惨烈。 仅明万历34年5月的战斗,其壮阔的战争场面、惊险的厮杀,在冷兵器时代非常罕见。 据资料显示,当时,来自海外的入侵者达数万人,像蚂蚁一样向亚亚城爬来。 他们还来杀了百十头大象。 过了一会儿,马鸣,杀声震天,太鼓冲天,飞沙走石,血肉横飞,阿雅城墙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染上了跨界孩子们保卫祖国的鲜血。 今天,在剩下的墙壁下,许多红花,终年开放,不道谢。 马关人说,那是当时爬在龙身上的士兵的热血化。
龙登临筑城戍边,声名鹊起,被边关子弟称为“八寨王”。
登龙护边有功,心月可想而知。 明祯6年,获得阿迷土知州普名声的妻子万氏,在普死后拥兵自重,充满野心。 她指名道姓地找赵奴才,引诱龙反叛朝廷,攻打昆明。 龙上登一听,怒火涌上心头。 “我汉臣,受国家厚恩数百年,与安南为敌,恨其无分之功,何尝违抗,遗万代之名! ”这句话发出金石之音,见证了住在边境上的孩子的忠诚。
边境的历史,往往在战争与和平中交替进行。 马关漫长的边境线、界碑威严、碉堡和烽火台巍峨; 罗家坪大山,蜿蜒的战壕和地雷警示牌,血与火风云四起。 但是在边镇市,边民来来往往,你背了特产,又买了我的日用品。 无论是都龙,还是金厂,竹笋叶尖上戴着斗笠的外国女性们,在我们的街道上走来走去,露出和平的阳光。 罗家坪山上曾经被炮火压弯折断的古树,今天又长出了新芽。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诚实待人的民族,当然在祖国有危机的时候,也要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不管在哪里,朋友都会来,有好酒; 如果狼来了,我会自己拿着猎枪去接你。 希望碉堡里的枪口,在永远和平的阳光里保持安静,以免烽火台上的烽火重燃。
阿峨农民的版画,震惊了世人
阿峨新寨是我们进入马关的第一站,是壮族自然村。
阿峨,是壮语的译语,意思是“芦苇所在的地方”。 阿峨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壮族村庄,她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地灵人杰。 阿峨壮家族,开朗聪明,出口成章,连说话的声音,都像歌一样优美。 阿峨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的农民版画。 阿峨的农民版画,以其特有的艺术品格、民间性质令人钦佩,马关边疆也被文化部定名为“中国民间文艺之乡”。 今天,阿峨版画已享誉海内外,震惊世界。
好山好水培育了勤劳聪明的壮族人,同时也培育了他们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阿峨,男性多画画,女性可以一个人刺绣。 他们没有人想成为画家,但从画刺绣的农民中,走出了一位让世界睁大眼睛感到惊讶的农民版画家。
走进阿峨农民版画协会的大楼,周围的墙上错误地挂着阿峨农民的版画作品。 在广阔的画上,几个农民正在忙于创作。 他们中间有男有女,上了年纪的已经白发苍苍,上了年纪的也不过十几岁。 他们有的专心致志地画草稿,有的用雕刻刀在木板上刻线条,有的印刷雕刻的作品。 他们画的工具当场采访,即使是废弃的灯泡也很有用。 圆形的灯泡在覆盖着纸的版画上反复磨削,然后剥开画纸,版画作品诞生了。
看到他们版画作品的展览室,我们更是大开眼界,来自北京、沈阳、南昌、郑州的著名作家们,也不由得称赞他们是“智者”、“画神”。
阿峨壮族农民版画,都是农民的创作,表现多是壮乡的生活风土人情。 标题《小院梳妆》的作品,是在风情浓郁的壮家小庭院里,正要出门的年轻女性拿出小镜子梳妆打扮。 她身边的丈夫,看着那个背着插着伞的篮子、正在梳洗打扮的女人,眼里露出甜蜜的笑容。 水库里争吃的鸭子、阳台盆栽……又为这部作品增添了和谐安宁的生活气息。 《六月花饭香》所表现的壮族端午节喜庆气氛,《大地之子》农民、耕牛与土地的依恋,《农家乐》壮乡新农村的欢乐场面,不仅惊叹于壮乡农民版画家的聪明才智,也丰富了边疆马关民间文化
阿峨农民版画,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艺术技巧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展览室里有《捞鱼娃》的作品。 水中嬉戏打鱼的壮家少年,那调皮动作的神态和鱼跳的喜悦,用写实夸张的艺术线条表现出来。 这与以前纯粹的写实作品相比,在艺术上增加了现代的味道。 创作这幅版画作品的作者只有8岁,他的名字叫龙俊勒。 还有由龙继魄、龙子辉、卢正林共同创作的大型版画作品《故居》,长2.5米,宽0.8米,是迄今为止农民画家创作的最大版画作品。 其构思之宏伟、境界之雄奇、内容之深邃,都是空前的。 作品将壮乡农民的二月祭龙节、三月三对歌节、六月花饭祭祖祈福节和壮乡农事、风俗习惯、山水风景、田园民居、人物活动全部收入其中,线条之细致,人物声容笑容神态之逼真,壮乡生活气息之浓郁,堪称版画中的佳作这位壮乡农民创作的《故居》,可以说是壮乡农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工作室创作中的农民版画家龙继魄是阿峨农民版画的发起人。 这位将近60岁的老人告诉我。 “阿峨女人喜欢刺绣,他们的花衣、花头爸爸、花围腰、花鞋都是自己亲手绣的。 刺绣的工序很多,很复杂,所以男人们帮我画图案。 她们从图案刺绣,到板上刻图案,再到用布提起图案刺绣,都被文山州文化馆的专家看好,说他们创作的是版画作品。 于是,他在1976年创作了《祖国万岁》的版画,送到州去展览,被选为二等奖。 他有大红的奖状和20元的奖金,那种兴奋和喜悦,用今天来说,还溢于言表。 从此版画开始在阿峨发展。 龙魄告诉我们,阿峨的版画真正发展,还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政策。 寨门开了,不仅外省人来了,连外国人也来了,阿峨的版画长了翅膀,冲出了壮乡苗岭,飞向大江南北,飘洋过海飞到国外。 目前阿峨新寨家有画家,男女老少都能创作版画,多部作品在国内外、省、州参展,多次获奖,阿峨版画名声大噪。
世界不仅通过阿峨版画了解壮乡农村,边疆的马关也因此走向世界。
美丽的地方,美丽的人
马关、山美、水美、自然风景独特的神奇。 热点飞瀑、银河梯田; 大山巍峨,云海神秘。 古代林箐丰富多彩的热带雨林和茂密的原始古林,相互映衬。 高大的擎天柱树,好几个人都能抱着的木棍,直冲云霄的气魄,被誉为古林中的伟大男子。 与恐龙同行的古代活化石,还有唐布朗、大树杜鹃,在它们的年轮里记录着马关这片古老土地上许多不可磨灭的自然秘密。 我们穿越原始森林中的“七马古道”,去寻找马关的开放之美。 青苔覆盖的石板路和马蹄印,掩盖不了当年古道的繁荣。 一条边境线上的“七马古道”,可以通往神秘古老的边陲马关,北临昆明走内地,南接河口下南洋。 “三七”是文山名贵药材,也是马关常见特产。 这条古道也因运输三七而被称为“七马古道”。 几百年前,马关的“七马古道”与云南的“茶马古道”齐名。 两条古道,两条翅膀可以把云岭高原连接天下。 “七马古道”也自然而然地将古老的边疆马关,变成开放的马关,走向世界马关。
秘境马关,让马关人拥有淳朴、善良、诚实本性的开放式马关,使马关人胸襟开阔,眼睛大,头脑灵活,热情好客。
“江山如此娇贵,引得无数英雄折腰。 ”美丽的老马关也是江山众多撒娇人才辈出。 千百年来,边疆马关的杰出人物,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不知写了多少英雄的华章。 龙上登不仅是边疆的八寨王,更是马关人的民族英雄,目光远大,是与时俱进传播中原文明的文化开拓者。 在他之前,马关可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明万历四十三年,龙上登进京受命继承土司地位时,在京广结交朋友,求教名宿。 他为边疆的落后愚昧而忧伤,深切地感受到边疆要繁荣进步,就必须用文化启迪人心。 于是,他从首都回来后,在马关兴办学堂,从此在边疆的马关有了真正的学校。 据《开化府志》记载,“开化是三部长官司地,旧未设置学。 万历期间,土司龙开始登场。 ”内地中原文明和科学知识,随着学堂里夫琅和费的呼声,传遍了边疆大地。
马关历史的前进,始终与本土时代先进人物对先进思想的传播相联系,更是先进人物的思想引领边疆儿女穿越时代的屏障进入新天地。 当地一些有识之士,为了马关的未来,离开马关,再回到马关,浴血奋战,也无怨无悔、义无反顾。
我们来到了20世纪20年代八寨小学的遗址。 瓦片斑驳,草很悲伤。 这座百年老屋,就像一位历史的老人,我们的后辈,70年前,怀抱世纪风云的马关先进青年,奔赴镇清、镇蕃、镇弼、李国定等人,在农会上聆听马列真理,成为共产主义战士老屋无言,我们似乎听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期,中共马关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时,先辈们的庄严誓言。 听到了李国在组织农民武装传播革命火种时所作的革命歌谣。 “穷人受苦,穷人受苦,衣服破旧,温饱不够,饿不煮饭; 男人露出双臂,女人露出一对奶,害羞,吊着屁股,要转弯,长得像黄土一样。 派军队出粮,出钱数。 穷人为了什么苦,苛政猛虎? 穷人必须翻身跟着共产党。 工农齐心协力,打倒官僚和田主。 ”八寨农民起义时的杀戮声、炮声、革命先烈面对屠刀时,也有见死不救的口号声!
老屋,爱国主义的神圣教室。 我想,每个人一旦走进这里,绝不仅仅是对先行者的思念,更重要的是接受思想的洗礼,聆听时代前进的号令,开始新的旅程,创造新的辉煌。
今天的马关人,在新的征程中,将真诚、淳朴、善良、热情、坚强的本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情怀,面向未来的宏伟目标相结合,成为他们新的人生坐标。 通过他们,又展现了时代马关的新形象。 今天,当我们来到壮乡,壮家子弟并排站在村口,载歌载舞,酒飘香,喝一杯迎客寨酒,我们会感受到壮家子弟的热情不够,同时也感受到他们广交朋友的真诚和心意我们在傣族新农村,接受了傣族女儿花枝浇清水的洗礼。 从这美丽的民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民族的心灵之美,是傣族世代相传的生命之美。
更让人吃惊的是,无论是过了壮乡苗岭,还是走进了新乡瑶寨,路边红领巾的孩子们,自然都会举手,向我们致以深深的队礼。 小小的年龄,美丽的心灵,也见证了边疆马关的朴素、真诚和文明。
马关少年的孩子向客人敬礼,突然想起汶川大地震中被解放军从废墟中救出的三岁幼儿,躺在担架上向解放军叔叔举手敬礼的感人细节。 稚嫩生命的真诚感谢,体现在这一刻的举手敬礼上。 他在向救他的解放军叔叔敬礼。 再向我们的国旗敬礼,向我们的祖国敬礼! 今天,我不由得把马关路边少年的敬礼和四川灾区的特殊敬礼结合起来,看到了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看到了血脉相连的中华民族的美好民族精神。 无论在哪里,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讲诚信善良、热情文明、讲礼貌是我们民族的性格。 在马关,从一个个少年儿童的队礼中,我看到了马关的美丽形象,也看到了马关人的希望和未来。
马关山美,水美,马关人更美。
来源:文山日报
编辑:城市时报关注汤维
审核:字丹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