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改变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一:态度改变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也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遵循教育对象思想发展的规律,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才更具有时效性,真正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必须以坚强的理论为基础。奥尔波特说过:“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态度是带倾向性的心理的准备状态,是人们对特定的对象所持的一种稳定的评价和反应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证明,态度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态度会影响个人对他人及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从而影响到其采取不同的行为。态度还可能影响个体的学习、工作效率,帮助其做出选择等。因此,我们应运用态度改变理论,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上,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态度改变的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相互联系
态度转变的过程是外部刺激一态度主体一中介过程一结果的过程。霍夫兰和詹尼斯的态度改变情景模型是:传达者一沟通信息一态度主体一周围情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环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态度改变的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具有类似性和相互联系。如传达者与教育者,沟通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周围情境与社会环境。
态度主体都有建立在既有态度之上的自我防卫倾向,有来自于对自己的价值、尊严的捍卫和维护,而个人的价值、尊严经常体现在这样的活动和表达中,大多数人都有维护自己态度的防卫倾向。
主要有以下表现,抗拒反应,不愿被别人操控,反抗别人的主张;存在心理惯性。而且人们在心理活动中遵循最小费力原则,有无改变的必要;最后就是维护尊严,保卫面子的心理。沟通的信息要有针对性,信息的倾向存在选择性的问题。同时,对顽固的态度应适当的利用周围的情境做适度的注意力的分散,有助于态度主体态度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就是前面所提的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整个教育过程也是不断解决四个因素之间矛盾的的无限循环过程。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大学生已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逐步形成,更注重在异性眼中的形象,维护尊严、保卫面子的心理更强。教育者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应正确处理与大学生的关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更存在角色关系、情感关系,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人格尊严、社会地位以及所担当的角色。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取得预期的效果。
此外,就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此,就应该如同沟通信息那样具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在恒定中具有自己的动态性、发展性和针对性。
爱国主义一直都在讲,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都是重要内容。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道德教育也应提上日程。同时对传达的事实应号隋感性信息整合,尽可能符合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此外要正确对待正面信息和反面信息。对于反面信息不应遮遮掩掩,而应揭露实质,陈清利害。“两课”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应保持内容的知识性、丰富性;另一方面,就是教育的方法要有多桦陛和时效陛,除课堂教学外,更应运用多媒体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以增强效果。大众态度倾向影响态度转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注意利用大学生中的主流思想来影响少数思想存在问题的学生。
二、态度改变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提升
1.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提升
认知失调理论是费斯汀格于1957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认知是由许许多多的认知元素构成的。所谓认知元素是指有关环境、个人及个人行为的任何认知、意见、信念等。在认知元素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即协调关系、不相关联关系和不协调关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要正确处理教育者、受教育者——大学生、教育的内容和社会环境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这四种总会存在不协调状态。不协调状态有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育的内容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即那些处于不协调的认知元素对教育对象是不是很重要;二是,不协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在优化四要素的同时,要消除四者之间的不协调。首先,应改变认知元素,增加四者的协调性。思想教育过程的构成因素都是动态的变量,这些变量的组合随时会因其中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呈现复杂多样的方式,引起四者之间的不协调。对此,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教育目标和内容就应相应变化;在具体教育过程中,作为“文本”面貌出现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是确定的,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就意味着不能“照本宣科”。并且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突出,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问题不能忽视。其次,就是要增加一些新的认知元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进行自我形象整饰,改变传统的教育者形象,在维护自我形象的同时,增加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新的教育资源。目前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2.海德的平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提升。
平衡理论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我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上的各种人、事物和概念,这些对象有的各自分离,有的则连成一体被我们认知。海德虽然也是从认知角度探讨态度变化,但他更强调个体的某种态度需要他人有关态度的影响,即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变化的影响,故平衡理论又称为人际关系理论。大学生正逐渐走向成熟,各种思想观念正逐步形成,有人际交往的需要,并开始建立自己的人际圈子。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显得生涩和不足。相互交往的人们彼此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人际关系状况的基础和本质。对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要针对性的进行,以满足大学生的社会需要和心理需要为基础。
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团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交往的经验,增强人际沟通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逐渐学会换位的理解,适当的角色扮演,从自己既定的关系和角色当中转换出来,在心理上以原有关系和角色的交往对象重新确立一种角色关系和人际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融人人际交往理论,一方面,教育大学生适度的进行自我暴露,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心。其次,换位的理解更能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深入的看待教育内容。最后,在态度转变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三、借鉴态度改变方法,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态度改变方法的着眼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所提供的沟通信息的影响力,一是弱化态度主体对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具体主要有以下方法:第一、遵循态度转变要素规律,优化各要素。第二,参加活动,充分发挥态度主体态度形成的认识和体验。态度主体在活动中得到社会赞同,从而加深认知和体验。第三,依靠群体规范的约束。经过依从、认同和内化来达到态度改变的目的。第四,就是角色扮演和榜样示范方法。第五,就是回避态度主体自我防御的渐进方法。任何态度改变的努力都必须回避态度主体自我防御的倾向,回避的基本方法是,避免直接或轻易简单否决态度主体的态度,其次,就是发现并赞扬原有态度中的可取的内容。
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态度改变方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主要应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1.在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和心理变化
的基础上,运用态度改变理论中的二步式渐近策略“登门槛”效应和技术。即在提出较大的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使态度主体轻易能做到的小的要求,然后,得尺进寸的转变态度。对此,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年轻气盛、保卫尊严、维护面子的心理。利用他们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 的冲劲来达到目的。这也是由于人们需要在同自己发生交往的人面前维持一个一致的社会形象,因而一旦接受了一个要求,拒绝别人要求的困难也就明显增加了。从而使人接受更大要求的可能性增加。
“留面子效应”。即故意提出一个大的要求,对方拒绝后,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对此,教育者首先应建立在对大学生个性特点了解的基础之上,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大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及特长,不断给与学生激励与赞赏,从而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2.教育者要提高说服宣传的技巧
对此,教育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可信度。大学生会不会在接受传播信息之后改变原来的态度,说服者的可信度——说服者具有影响他人改变态度的特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育者的可信度取决于他的专业性与可靠性。对此教育者既要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可信度,更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增强自己的可信度。其次,说服宣传的信息要实事求是,晓以利害。对于思想已出现严重问题的学生,在说服教育中应该引起其较强烈的恐惧 15,理,使其变为一种动机力量,从而激发其迅速认识错误,从而形成正确思想。但对于思想略有偏离的学生则应区别对待,不必过分强调危险。人们的理智会使态度变化呈现倒“u”形关系,当恐怖的宣传由低等到中等程度时,其态度变化也逐渐增大;但恐怖宣传一旦过强之后,情况就会适得其反,人们会或是回避信息,或是持抗拒态度。再次,就是教育者的说法宣传要有针对性。对此,教育者首先应深入学生,在了解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展开。对于有较多实践经验且善于思考的学生,就应采用双方面的说服宣传,使其在比较中深入认识、接受。
3.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实践出真知。引导人们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改变其原来的态度。对于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更是缺乏。部分大学生过于理想主义,部分大学生又过于现实主义。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感受,才能将老师所讲的内容与书本上的知识有机结合,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对于喜欢铺张浪费的学生与其细说,不如通过“三下乡”等活动,让其到落后地区看看当地人民和学生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更深刻。对于内向、不善于交际的学生应多鼓励他们参加院、系的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发现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对于那些喜欢独来独往的学生,在团队活动中也会逐渐发现团结合作的力量和其中形成的友谊是多么的珍贵。
4.要正确对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偏见
逆反心理泛指个人用反向的态度与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做出反应的现象。逆反心理是人们心理抗拒反应的一种表现,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一种心理的异常反应,而有自己的特殊机制。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奇的事物好奇、行事冲动,对于教育者传达的思想观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逃避反应,这是有机体本能存在的保护反应。并且青年大学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对自认为损害到个人面子、威信、尊严以及认为是被控制、被否定、被利用的劝导时就会产生反向的反应行为。对此,教育者不能过早的定论,要在深人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后,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反之,学生由于一时冲动可能误人歧途。
此外,就是偏见。偏见就是个人对某一群体或该群体的成员所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态度。偏见的形成有的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有的则是刻板印象,还有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先人为主,还有的就是“爱屋及乌”的心理。
对此,除了给学生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在实践中让学生的偏见逐渐消除外,就是加强群体交往的社会规范。按照社会规范行事,时间长了,形成习惯,偏见也就逐渐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