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命线改进对策

任逍遥
任逍遥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5 浏览

 城市生命线改进对策

  一、从城市规划层面加以指导、协调和控制

  城市规划是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的重要环节。城市的各级规划应对城市生命线系统规划起到指导、协调和控制的作用。

  1.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城市空间结构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发展和更新远远跟不上城市化进程的速度,给城市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控制城市规模、合理选择城市建设用地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生命线系统规划的前提基础。

  在城市建设用地选择时,应做好用地评价工作,使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等主要功能区尽量避开灾害源和生态敏感地带,尽量减少城市生命线系统受灾或受损的机会;

  合理布局城市各功能区,创造有机的城市空间结构,强调供水、供电等城市生命线系统节点在城市空间的位置及配置,使城市生命线系统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2.注重防灾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

  在城市各级规划中,必须注重综合防灾规划设计,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气象、危险源场所、防洪、抗震、防风、防火等安全因素,并在综合防灾系统规划设计中考虑城市生命线系统在其中的布置与配置。规划中要明确城市防灾用地,配置必要的疏散避难场地,规划好交通疏散距离和方向,设置好防灾节点。

  城市绿化、公园、道路广场的建设和布局,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都应考虑灾害发生时人群疏散、临时避灾、紧急救援的需要。

  在整合各类生命线系统设施的基础上,将它们的空间区位分布和服务范围所涵盖的区域综合于城市功能分布之中,确定避难场地和路线的有效服务范围。计算出服务范围内的人口量,依据各类设施装备及人力配制标准,计算出该救灾设施的资源量,逐渐形成统一的规划标准和建构模式。

  同时,也要完善各类专项规划,如:抗震规划、防洪规划、防风暴潮规划、城市燃气系统规划、城市电力系统规划、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等。

  二、更新城市生命线系统模式

  1.增加“辅助”系统

  当前,我国城市生命线系统为“树枝”状,一旦主干受到破坏,系统供应往往容易中断,所以在建设城市生命线“主”系统的同时,还应增加藤状“辅助”系统的规划。通过建立“树藤”状的供应系统,为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提供保障。即当“树枝”无法对“树叶”提供能量供应和有效保障时,利用“藤”的辅助和补充功能来保证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形成独立单元核的区域网络系统

  单一的生命线往往很脆弱,而多个单一的生命线形成的网络却有较强的安全性能。在城市较为密集的地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有独立单元核,各个城市可根据规模大小和具体情况形成多级独立单元,进而构成生命线网络系统,不但能充分发挥各自系统的优势,而且能提高整个区域范围内的生命线系统的安全性和供给能力,也保证了某一单元的主系统出问题时,其辅系统能得到其他单元核的启动源,并有效地运行。同时,每个单元的生命线系统相对独立,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可以保证任何局部和重要部位在应急状态下切断,将损害控制在最小限度内,不至于产生次生灾害,以保护整个生命线系统的安全。

  3.考虑适当增量和系统匹配

  由于原有生命线系统的设施老化、落后,跟不上城市的扩张速度和人口增长的需要,所以,城市生命线系统规划应充分考虑生命线系统的容量,适当增容,保证充足的能源供应。在平时规划中,应计算生命线系统各子系统的容量负荷大小,提高标准,改善条件。

  同时,应根据城市发展的时代要求,生命线各子系统规划标准的变化,充分考虑科学性和经济效益,增强系统匹配,提高生命线系统抗灾能力和安全性能。

  三、加大投入,提升生命线系统的科技含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安全技术已取得成果,新技术的切人有助于提高应急反应的速度和效率。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工程和系统进行技术改进、移植和更新。

  1.建立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城市灾害预警系统

  利用例如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实时监测(Real-time Monitoring)技术、雷达影像(Radar Image)、光卫星影象(Optical Satellite Image)以及航空摄影(Aerial Photography)等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并将其融入到统一的数字城市框架中。利用其对生命线系统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时实监测、有效控制,将危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或限制在可能的最小范围。

  利用信息系统按照市、区、部门和社区进行分级管理,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城市安全管理模式。采用信息科学的先进技术是城市生命线系统进行有效管理和安全运行的有效手段,对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安全、提高其抗灾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利用先进技术对即将来临的灾害作出及时的报警,无疑会减轻灾害的严重性,有效采取措施保护生命线系统。减轻的程度则取决于报警的准确性、报警和灾害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灾前的准备情况。建立有效的灾害报警系统和报警信息传递系统对保障生命线系统安全和制止灾害蔓延至关重要。

  2.开发安全减灾防灾新技术、新设备

  利用高科技,研发一些新装置、新设备,更换老化落后的设备,以提高生命线系统抗灾减灾的效率和水平。例如:工程结构的隔震、减震与消能技术的研究;高层建筑减少风压的新技术;建筑物不燃化和难燃化技术,加强火灾自动探测报警技术和自动灭火技术的研究;耐震的管道材料和管道接头、弯头的研制、煤气泄漏探测仪器和自动切断气源装置、便携式卫星通信终端等[9]。安全防灾减灾技术及设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生命线系统整体的防护性能。

  此外,加大生命线设施的地下化的比例,结合共同沟的建设,使大部分管线地下化、廊道化也是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保障的重要措施。

  四、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保障体制

  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靠立法、行政、教育、工程技术和管理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管理,其具有跨部门跨行业的特征,包括部门分工,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配置与调度等等,因此,有必要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建立更高层次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实现制度创新,完善统筹应急体制。做到事前加强设施建设和防范工作;事中可以根据灾情动员和整合社会力量,做好抗灾救灾工作;事后能迅速组织灾后抢修和恢复重建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提高安全防灾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层决策水平制订适度超前的城市生命线系统规划。同时,增加安全减灾防灾资金投入,提高科技含量,使生命线系统得到可靠的保障,使城市在安全的前提下得到可持续发展。

  2.制定务实的生命线系统应急预案 政府在对城市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等城市安全问题制定综合应急预案的过程中,应将生命线系统的应急预案的制定置于首位,详细具体地制定生命线系统的应急预案。预案应是多方案、操作性较强且可分层、分级别管理实施的,并明确管理人职责。根据城市的功能需要,考虑生命线中各系统的代替机能,作好物资器材储备,作好抢修方案。

  3.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制工作

  我国居民应对突发灾害的危机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在灾难中自救或互救的逃生能力更为有限。政府部门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非政府组织、公民都具有参与的法律义务。把安全演习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安全教育可通过多种方式,如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公益广告、网络等多种媒体;在学校、社区等场所进行宣传;组织到灾害遗址进行参观教育等。不同地区可根据该地区的自身情况,重点宣传本地的灾害特征和防范措施,并组织各种灾害演习,使公众对自己而临的灾害及防范措施清楚了解。

  同时,加强安全减灾防灾的法制建设,要对生命线系统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肇事者进行经济处罚甚至判刑,对管理者的不作为行为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从而,依法在制度上、在管理上健全生命线系统的安全保障体制。

发布于 2022-12-30 22:12

免责声明:

本文由 任逍遥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推荐内容

什么是城市生命线
城市生命线背景
城市生命线特点
城市生命线存在问题
城市生命线改进对策
城市生命线未来
火鲤鱼 © 2025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