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文化的发展
中国酿酒最初起源于夏初或夏朝以前的时期,距今已经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夏朝初年,仪狄就用桑叶包饭酿成“酒”献给夏禹。
中国古代的筵席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较之上朝时的紧张严肃,宴会时团结活泼的气氛更能把一些事情悄无声息地敲定下来。根据史料记载,好宴饮的唐人一般会从上午就开始吃吃喝喝,一直持续到黄昏时分才散场。而到了清朝,很多朝廷举办的宴会甚至会夸张地持续三五天。这时宴会既是填饱肚子,也是社交娱乐,更是政治活动。
一顿饭吃这么长的时间,众人除了观看歌舞表演、欣赏乐器演奏,自然就是相互间谈话。话聊得无话可说的时候,自然就只有喝酒。干喝也无趣,于是各式各样的劝酒技巧就出现了。我们熟知的“酒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有趣的是,劝酒源于敬酒。在古代,敬酒是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划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等。敬酒一般是下对上,相对没有强制性。但上对下的敬酒,是必须回敬的,这就有了极大的强制性。
根据史料记载,张飞喜欢在军营中召集众军官喝酒。猛将张翼德劝的酒大家都必须一口干,谁要是不喝就打谁一百军棍。据说当时他的下属曹豹不会喝酒,连连推脱。张飞大怒要打他一百军棍。众将士求情,张飞才改为抽他五十鞭子了事。
现在的酒桌上,为了使客人多喝一些酒,主人会说很多劝酒辞令,说出各种各样的由头劝酒,被劝酒者也会或灵活或强硬地找各种对策推辞。很多半熟不熟的人就在这一唱一和中,建立起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联。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
酒和桌组合在一起才有了中国特有的酒桌文化。中国人的餐桌上历来会劝客人吃好喝好。这个“好”的标准自然是多吃些多喝些,这样才能显出主人家的热情好客来。这其中酒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人们交际的媒介物渗透其中。.
有趣的是,酒桌文化的主角是酒,但是核心永远都不是酒。甚至有些时候围绕着酒桌背后牵扯的利益、尊严、面子,人情会直接压过酒,让它彻彻底底地沦为一件工具。
如果追究“酒桌文化”的根源,酒并无对错,喝酒的人才是主角。一场酒局,就像是一个延时摄影模式下的小社会。人情世故的百态,人来人往的变化,人云亦云的退缩,人模狗样的张扬,都在短短一场酒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