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弹论的缺陷
魔弹论的主要缺陷是假设现代社会的人们是整齐划一的群体,实际上,这是一种缺乏科学研究方法支持,失之片面、流于表象、过度简单化的观察。尽管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和区域,如大众传播媒介兴起之初,或高度控制舆论的纳粹德国,可以发现印证魔弹论的事实依据,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期、全局地看,面对媒介信息的受众具有成长性、能动性、主动性,而且各个个体之间存在着包括需求、态度、价值观及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各种差异,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感知世界并做出各自的反应,而不是被动、划一的存在。在此过程中,以佩恩基金会的关于儿童与电影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坎特里尔的关于“火星人入侵”(广播节目)恐慌的研究(1938)等为代表,传播学界开始采用科学研究方法,细化、深化媒介效果研究,并开始质疑魔弹论。随后出现的美国传播学者P·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的信息流程研究、美国传播学者C·霍夫兰(Carl Hovland)的劝服研究(20世纪40年代)等,更进一步动摇了魔弹论的根基。此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就转入了第二个阶段,即有限效果论阶段。
魔弹论夸大了传播媒介的绝对效果:
1)忽视了环境因素、受众个人差异、能动性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2)它只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没有科学的调查研究。事实上,魔弹论是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记者们为了鼓吹报业的强大影响力而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