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效应的研究方法

vghao
vghao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4 浏览

 来源国效应的研究方法

  在大量关于来源国效应的研究文献中,使用最普遍的方法首当调查法。这种方法不仅被早期的研究者所采用,而且直到近期仍然被广泛采用。例如Dzever和Quester(1999)采用邮寄问卷调查方法对澳大利亚的购买代理商协会的成员进行调查[19]。Knight和Calantone(2000)对大量的美国和日本的消费者进行调查,以期证明他们所提出的关于来源国效应的弹性模型。采用这种方法的还包括Chang和Kim(1995)等许多研究。

  1、紧次于调查法的是实验法。

  这一方法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被大量用在来源国效应的研究中。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主要是探讨来源国与其它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购买者的产品评价的影响。例如Maheswaran为了探讨消费者的知识背景和属性信息类型对来源国效应的调节作用,进行了三项实验。Pecotich和Rosenthal采用4×2×2×2的被试间实验设计,检验消费者民族优越感、品牌、质量和来源国对购买决策的影响。采用实验法对来源国效应进行的研究还有Hong和Wyer等研究。

  2、联合分析法

  联合分析法也是来源国效应研究中使用比较多的方法。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来源国与其它因素的相对重要性。Ettenson等人(1988)利用联合分析方法检验美国学生对衬衫和上衣的知觉,发现价格比来源国重要,但二者都不如产品相关因素(如纺织品的类型)重要。

  Klenosky等人(1996)利用联合分析评估来源国信息和两个营销变量(价格折扣水平和广告密度)对捷克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尽管捷克消费者对常用以推销这些产品的价格和广告措施很敏感,但他们对产品来源国的信息更敏感。其它采用联合分析方法进行的研究还有Ahmed等人(1994)等。

  3、元分析(meta-analysis)

  元分析是对已有的研究作进一步分析的研究方法。由于来源国效应的研究文献很多,所以有些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加以分析回顾。例如Peterson和Jolibert(1995)就曾经对52篇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进行分析,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如产品水平(普通的和特殊的)、产品类型(工业品、消费品和二者兼顾产品)、产品种类(耐用品、非耐用品)对来源国效应的大小影响不大。Verlegh和Steenkamp也进行类似的研究。这两项研究分别对在他们之前所进行的关于来源国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回顾。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之外,还有一些研究采用其他不同的研究方法。例如Li和Monroe就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之一的深度访谈法,对来源国信息在购买者的产品评价中的作用进行探讨;Agrawal和Kamakura的研究则通过对现成的二手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来探讨来源国究竟是不是一种竞争优势;Janda和Rao研究不是以数据为依据,而是通过逻辑分析,阐述了来源国效应的基本原理,并指出来源国效应是文化刻板印象和个人信念综合的结果。

发布于 2022-12-24 17:17

免责声明:

本文由 vghao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推荐内容

火鲤鱼 © 2025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